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还他们一个名字:国家不能忘为她奉献生命的人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10:23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个国家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不能忘记为了她而奉献出生命的人们

  截至今年8月底,王艾甫已经为“登记册”和阵亡通知书上的44位“烈士”找到家属,但他并不快乐。

  作为太原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艾甫有一个黑色的小箱子,出门的时候,他总会把它带在身边。

  在那里面,除了他在1996年获得的那几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84份通知书外,还塞满了13个大活页夹,里面是他这20多年来收集的太原市一些陵园的资料。

  包括烈士的姓名、生前职务、入伍时间、埋葬地点等,它们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资料收集的并不顺畅。起初,他给山西省各个烈士陵园去信,并附上回信的邮资,希望对方提供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但大多泥牛入海。后来王艾甫就自己跑,太原市的陵园他几乎跑遍了,双塔寺陵园、牛驼寨陵园、黄坡陵园、阳曲县陵园、郑村陵园……

  有些交通不便的所在,王艾甫每去一次都要花费二三百元来雇计程车。一些陵园因为常年无人光顾而大门紧锁,68岁的王艾甫不得不爬墙而入。然后用相机、笔,记录下陵园里的墓碑和碑上的名字。

  在他的电脑里,有一段他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短片,他时常打开来看。背景是一个荒芜的陵园,主道上已经长满了及膝的野草。画面中,他在与一个24岁的年轻人交谈。年轻人说:一个国家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不能忘记为了她而奉献出生命的人们。年轻人告诉王艾甫,他觉得这个陵园是被这个城市遗忘的角落。

  “纪念墙”上的名字

  距太原800公里外的唐山市,葛昌秋在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怀念着逝去的人。

  唐山记者协会副秘书长葛昌秋是在1976年大地震中的幸存者。那一年他12岁,刚刚小学毕业。

  那年的7月28日3点42分,葛昌秋家的房子塌了。等他被爸爸从土堆里挖出来时,他吃惊地看到周围的房子都塌了。对面是二奶奶的尸体,昨天她还与葛昌秋说话呢。小伙伴金成和小军只露着上边身。在不远处,平板车一趟趟地往外边运着尸首。

  据说,在那场浩劫中,有24万人遭遇不幸。

  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7月28日早上3点42分,葛昌秋都会提着花篮来到抗震纪念碑广场凭吊,花篮里写着“幸存者葛昌秋”。葛昌秋觉得自己是比他们多活了几十年,这使他对每一天的生活都很珍惜。

  不只是葛昌秋,每年的7月28的“地震时刻”,都会看到很多老兵,他们来自全国各地,30年前,他们曾在这里奋战着。他们的很多战友就在那时埋在这个城市下面。他们互相搀扶着,手抚着冰冷的碑文,声泪俱下:我们来看你了……来看你了……

  而在白天,来这里凭吊的普通市民更是络绎不绝。

  葛昌秋曾建议在抗震纪念碑南面修建一个24万死难者纪念墙,但没有实现。他说,受他启发,唐山南湖地震科普纪念园有限公司在南湖公园修建了3面“纪念墙”,上面可以刻上死难者的和怀念者的名字,但作为一种商业行为,这里还无法承载对24万亡灵的哀痛。

  那是一个叫高东丽的名字。“纪念墙”上刻着这个普通姑娘的事迹:原空六军直属通讯营二连守机员……地震时她在总机值班,用最快的速度在交换台上的10个插孔中插入塞子,震铃报警……牺牲时耳机还紧紧地带在头上,左臂伸直向前,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

  村头埋着无名战士

  与唐山相距不远的辽宁省朝阳市,一位名叫席彦凌的老人在15年时间里一直在进行着一个“寻找烈士英名计划”的行动。

  朝阳市龙城区他拉皋镇铁营子村,村头有座无名孤坟,里面埋葬着7名解放军战士,他们是在解放朝阳战役中牺牲的,之后被村民埋在这里。没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

  从1991年开始,席彦凌开始走访省内外近百个部队和地方单位,骑坏了3辆自行车,用坏了2台照相机,发调查函达1000多份,耗费资金3万余元,整理出了十几万字的材料。

  十年之后,席彦凌确认了第一个烈士王文功的身份。去年,席彦凌找到了王文功的妹妹,已经70多岁的王文荣。现在他已经基本判定了另外六名烈士所在的部队,他要继续为他们“寻找英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何晓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