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一个叫“百姓可承受范围”的善本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12:00 光明网
邓海建

  如果你留意哗啦啦“涨”声一片背后的流行语境,有一个短语不能不提——“老百姓可承受范围”。譬如对于之前的房价,某建委领导曾说“房价应该是在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度地上涨”,我们再来看9月11日《江南时报》的消息: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大国中最严重的缺水国家,水价不能充分反映水的使用价值,会在老百姓许可和承受范围之内,通过水价改革还水价一个真实的“面孔”,但水价的提高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叫“百姓可承受范围”的“范围”是充满听觉愉悦况味的,仿佛类似于古籍学中的“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它带来两种决策幻觉:一是这个决策的最优取向是以民意为基点的;二是这个决策不会使我们早餐的牛奶和面包边际递减,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至于这个“范围”到底是个什么“范围”,我们从宏大的新闻叙事里一直找不到理性分析,而这个“范围”又不失时机地闪烁在任何一中“涨价论”的风潮里——最直观的揣测就是:这个“老百姓可承受的范围”约等于“老百姓口袋可承受的涨价压力”。

  问题是这个叫“百姓可承受范围”的“善本”似乎又是悖谬的:任何的价格波动其背后依据要么是价值变动、要么是供求变动,缺乏经济理论依据的“涨”声是刺耳的——好比我要伤害你,请给个理由先;总不能因为我打你一巴掌不会损害你面部神经、那么这个打人的理由就温情式成立了吧。水、电等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总让人忍不住想起罗伯特?彭斯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老鼠和人制定的最好的计划都是最糟糕的”。作为行政性垄断背景下的资源性企业,涨价的理由借由职能部门之口而出,本身就充满诡异色彩:市场对水等资源的调控被消弭、供求对价格的影响被曲解——首先,中国的确是最缺水的国家,但不能因为产品的稀缺就涨价啊,解决资源短缺的主导途径是节能技术和节能意识,价格杠杆的魔力是有限而微弱的,它最大的坏处就是很可能误导我们——节约是穷人的事情;其次是关于“水的使用价值”,这个经济悖论是水作为资源性产品存在之后就成立的事情,水价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反映使用价值,经济学上所谓“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谈使用价值的话,最大使用价值的可能是阳光、空气和水,而钻石只有审美的供效,很显然的一个道理是,使用价值和价格几乎没有亲缘关系,价格真正该归位的到是“成本”;更要命的是,我们可能忘却了——水,是人类的资源,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垄断性的生产产品,在这个问题上的慎重与警醒,是基于对公民广义的生存发展权上的敬畏。

  一吨水设若涨一分钱,似乎在“老百姓可承受的范围内”,问题是这个“可承受范围”真的就能既规避了涨价的程序正义、还能印证涨价的目的正义?若要真论“老百姓可承受的范围”,那么就请给这个“范围”一个“范围”吧:心理范围、CPI范围、社会范围、程序正义范围、救济通道范围……如果孤零零地抛出一个狭义或抽象的“老百姓可承受范围”接着就涨价,那么,这个“范围”本身就已然超越了“老百姓真正可承受的范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