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锅饭”餐厅与保尔的复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17:49 国际在线

  作者:王石川 (个人文集)

  广州三育路新开一家具有“文革”时期特色的饭店,餐厅店名就叫“大锅饭”,服务员一律身穿军绿色制服、佩戴“红卫兵”袖章。装修更有特色,店内挂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宣传画,贴着“社会主义江山永葆青春”等标语,革命领导人画像随处可见。(9月15日《南方都市报》)

  这些年,“红色冲动”越来越走俏,各地不时传出“大锅饭”、“红卫兵”、“红色经典”等字眼。这次是开“大锅饭”餐厅,前些时候河南郑州某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小学生手执红缨枪站岗,上课要学“老三篇”。应该说,作为商业招徕的一种方式,或者是偶尔为之的教育模式,未尝不可。但令人警觉的是,有些人对此大声礼赞。比如,“太好了!怀念那个思想单纯、衣食无忧的时代!”“老板很有创意,希望有识之士在全国推广。”前些时候的“红色教育”,同样也被铁杆支持者赞为“很了不起”。这既让人纳闷也让人不安。

  笔者想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写的一篇文章:《保尔的复出与历史反思》。前几年,中国版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播时,众出版社也竞相“大炼钢铁”,于是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保尔热”,“要比尔更要保尔”甚至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最夸张的是,饰演丽达的演员竟然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就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丢掉保尔精神。”许多人常爱引用这句话,表达沾沾自喜之情。对此董健说,“当时的保尔”,无疑是人格高尚、意志坚强、理想远大的青年。但是,他的“苦大仇深”、“爱憎分明”,迷信政治领袖、一切服从“集体”,这些性格上的特点是有可能被政治上的专制主义者用作培养“驯服工具”、宣扬奴隶主义的道德“资源”的。

  不能不说董健的识见是诚恳和中肯的。人们追捧保尔,却忘记了保尔是被深深意识形态化和政治教化化了的。同样的道理是,许多人不顾一切地向往“文革”,却忘记了“文革”的不义;他们只看到了大锅饭的“公平”,却意识不到这样的“公平”是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同样,不能只看到忠字舞的舞姿优美,要看到它背后的隐喻。还有,针对这家“大锅饭”餐厅的服务员,身着“红卫兵”装束,有人戏言:这犯了常识错误,红卫兵可没端盘子的,他们那时是一颗红心,一腔热血,一副白脑子,吃遍全国,搞乱全国……。诚然,别只看到红卫兵的逍遥,还应看到逍遥背后带来的乱象。

  已经驾鹤西去的学者李慎之曾感叹:“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公民意识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不容回避的是,正如有人直言,“中国老百姓的‘顺民意识’太强”,“顺民当惯了,哪有公民意识?”学者汪丁丁在《走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也疾呼:我们举目四观,许多国民还是怀着那样的心态,还是除了仰脸横行的时候就是低头顺受横行的时候,还是缺少那种不肯仰脸横行且不肯忍受横行的国民。后者今天被称作“公民”——因为他们是启蒙了的国民。我们何时才有“公民意识”呢?这种追问发人深省,但谁更给出时间表呢?

  1936年,作家纪德带着无限憧憬出访苏联,但所见所闻一下子击粹了他的“理想式幻觉”。在这个所谓的理想国里,纪德看到的是严酷、刻板、教条、多疑、强权和虚伪。归国后,纪德凭着一个作家的良知写下了《访苏联归来》一书。由此,笔者想问的是,如果70后、80后的一代,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过“文革”,加上对现有的资料触及不多,产生“文革”是理想国的幻觉,尚称得上情有可原,那些亲历“文革”的人为何仍念念不忘文革呢?这实在太耐人寻味了。

  

  审稿:陈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