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个人形成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06: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个人形成论
罗杰斯画像。
个人形成论
作者:卡尔·罗杰斯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荐度:4.8分

  推荐理由: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重要人物,在普通民众那里,他的名气没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马斯洛大。

  但在专业人士看来,他是临床心理学界中唯一能与弗洛伊德并肩的人物。当调查“谁对心理治疗的影响最大”时,罗杰斯更是排在第一位,而弗洛伊德居第二。

  并且,与弗洛伊德不同,罗杰斯所有的学术著作,谁都能读懂,基本上不要求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这本《个人形成论》也不例外。它很厚,而且书名看上去也太学术,估计会吓走不少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其实,它是最容易读懂的那种书,这一点罗杰斯也发现了,他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中的部分文章,因为不“科学”,太少学术味道,迟迟吸引不了心理治疗界的注意力。相反,美国的普通读者倒很快喜欢上这本书,迄今为止,它已在美国卖出了数百万册。

  这本书,是罗杰斯一些文章的集子,在我看来,所有文章,都是在探讨两个共同的话题:自爱,爱别人。

  所谓自爱,就是“成为你自己”,即信任自己的体验,无条件地接纳全部的自己,爱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机能自主者”,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

  自我实现者,是一个非常容易流行的词汇。不过,就我看来,马斯洛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他其实只是描绘了自我实现者是什么样子而已。但罗杰斯不同,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的那些来访者以及他自己是如何逐渐成为“机能自主者”的,他还总结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走这条路。

  所谓爱别人,其实就是如何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理想关系。关系,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实质内容。罗杰斯推翻了以前的心理治疗的模式,他不认为是心理医生的知识帮助来访者实现了改变,而是心理医生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帮助来访者实现了自我改变。

  在心理治疗中发现自爱和爱别人的真谛后,罗杰斯很快也发现,这也是一般人走向自我实现者的道路。

  如果读懂了这本书,相信你也会发现,这也是你需要走的路。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On Becoming a Person”,更直接的译法是“成为一个人”,意译是“成为你自己”。如果这本大部头直接翻译为“成为你自己”,相信在中国的销量会增加不少。

  用“不求甚解”法读大部头

  不过,这本书很厚,笔触非常细腻,并且虽然不难读懂,但因为没有一点猎奇性,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有趣,是一定要沉下心去读的那种书。

  对于这种书的读法,我有一个建议,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就是说,能读懂多少就读多少,读不下去的地方就跳过去,只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果有一个地方触动了自己的心灵深处,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让这种被触动的感觉停留一会儿,然后再继续下去。

  这样读完一遍后,再开始读第二遍。或者,干脆放上一段时间,等个半年一年后再读。这个时候,你或许会奇怪地发现,虽然书里的很多话你已经记不起来了,但你已经有了共同的观点。

  这是因为,虽然你读的时候“不求甚解”,但种子已经种在你心里,它现在已经发芽了。

  “观其大略”,这个词语借用了《三国演义》。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读书就是“观其大略”的,而他的几个好朋友却是“务于精纯”。但“观其大略”的诸葛亮却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精髓,而“务于精纯”的那几位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我猜想,他们可能太埋首于故书堆,结果成了书本的奴隶。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上学时当作反面典型的,但在我看来,那些讲述生命体验的书,我们只能“不求甚解”。

  因为,过于理性的逻辑思考,是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别人的生命体验的,有些远超出我们自己经历的东西,我们很难靠理性而读懂,我们必须自己有了进步,也有了一些类似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特殊的生命体验。

  心灵的事情,有时不需要太着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