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顾准其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09:03 东方网

  林帆作品集顾准何许人也?我孤陋寡闻,一直无缘接触过其人其文。直到李慎之(错划“右派”,改正后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同志为其日记写序,从中透露了顾准的铮铮铁骨以及他笔下的文采风流,使人拍案叫绝。中国曾出现了这样一个旷世无双的英才,竟然长久“藏”在深闺人未识;等到他身后寂寞多年,《顾准文集》和《日记》面世之后,读者才惊悉我们“只有(这么)一个顾准”(李慎之语)——建国后绝无仅有的俊哲。

  “天本护英才,红颜原薄命”。这是俗谚,不足为人道。但我脑子里突然跳出这句话,恐怕还不失为顾准一生的写照。真的,像这样一个在革命熔炉中冶炼出来,又是自学成才的奇人,再用句俗话说,“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他出身贫寒,才十三岁就为生活所迫,投奔立信会计学校当杂工,劈柴烧火,无所不干。因为他勤奋努力,不久就成了练习生;趁刻钢板(学校教材之类)之机,把内容边刻边嚼,然后把精华嚥下,消化为学问。……及至十七八岁投身革命,主动追求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真理奋斗终身;他参加共产党时二十岁还未满,稍后即当上大学教授,而且深得学生崇敬。直到建国之后,他依旧叱咤风云。由于他的革命经历,解放初就充当大任,当上华东军政委员会的财政部副部长,兼任上海市财政局长和税务局长。其时正是黄金岁月的壮年期;来日方长,前途无量。

  然而老天作弄人,三反五反运动席卷中华大地,他的大名突然上了《人民日报》而被拉下马。据说其罪状既非贪污,也不是受贿,而被定性为“目无组织,自以为是”。当然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无非被罢官接受批判而已。谁知祸不单行,挨批还未缓过气来,又逢57年“反右”斗争。按他那种特立独行的品格,自然“右派分子”加冕没商量;更糟糕的是他秉性难移,还不“安分守己”,八年之后的1965年,竟由“摘帽右派”第二次打成“右派”。这又是绝无仅有的孤例,全国共有55万多的“右派分子”之众唯他一人“二进宫”,更属举世无双。

  注定他的一生坎坷,是时乎?还是命也?兼而有之吧!

  * * * *

  李慎之同志为其《日记》写序题为《智慧与良心的实录》,不失为一语中的,概括了他才智出众的文品与人品。由此观其文,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可堪为后人器重和学习。其一是研究学问锲而不舍、坚定不移、穷根究底,甚至“连天上的逻辑程序,连一切知识的最后问题都要谋求解决(他引自德国社会主义学者、哲学家狄慈根的话)。”举个例说,他为了弄懂“民主”的发生发展,便追问到资产阶级的原文burgher(市民)的语源,市民如何形成,又是怎样从卑微的地位上变为统治阶级的;从此一步一步分析它如何从希腊罗马城邦发展起来的过程。于是有了惊人的论断,说中国人得不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苦,并批驳了当时流行的“中国自己也能生长出资本主义”,以及明末已有资本主义萌芽”那样的洋教条说法。还从中外历史对比中发出与众不同的惊世之言:实事求是而不是教条主义的对待客观世界,我们国家不久就会在经济上雄飞世界(1973.6)。那正是“文革”时中国经济濒于崩溃的岁月。更使人深受感动的是:时维极左思潮泛滥,竟然“万众腾欢”,疯狂地要学习巴黎公社也成立“北京公社”、“上海公社”实行直接选举。顾准不以为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这股极“左“思潮。他论证了直接民主只可能见诸于古代的希腊城邦,而不可能实行于后世广土众民的民族国家。最后认定“民主不过是方法,根本的目的是进步。”

  顾准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恒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发现并直言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相对西方人善于分析),是“天生的辩证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腊人那样去建立文法学、逻辑学、几何学之类的笨功夫,对事物分门别类深钻细研,因而发展不出科学来。”他身体力行,为了弄清希腊城邦制度,他把搜罗到的大量资料,仔细排比、分析,摆脱了传统的仅凭中国自己的历史而对外国所作的想当然的了解,终于明白了唯希腊那样的地理、历史、文化条件才能产生“古代世界是孤例的民主制度。”(详见《读书》1995年第九期李慎之文)

  中国有句成语,叫“中流砥柱”,出自《山海经》,用以比喻斗志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想顾准当之无愧。而他是戴“罪”之人,没有发言权;因此益见他为追求真理,明知不该言而言的“智慧与良心”,唯天可表。

  其次是他敢于说真话,绝不人云亦云,文过饰非,连违心的话也不轻易说。为了安全,当年大多“右派”说话都谨小慎微,生怕说漏嘴会招来杀身之祸。顾准不管哪许多,依然我行我素,像上面说的中国人善于耍“小聪明”(其实就是投机取巧),以及在“兴无灭资”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的日子里,对大家盲目鼓吹在大城市建立“人民公社”表示质疑,则太过书生气了。而在《日记》中口无遮拦尽情披露的大实话,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鲜血作墨水的笔杆子“写成的。本来嘛,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因此更能显现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灵魂的实录”。且看下面几则摘抄……

  商城(顾准劳动处)发生人相食二起……一是丈夫杀妻子,一是姑母吃侄女。(1959年1月22日)

  饥饿是可怕的!饥饿推动人们做看来做不到的事情来。(1960年1月15日)

  身处逆境的顾准,关心社会问题,关心别人不亚于关心自己,日记最能表述个人的内心世界,是用不着修饰的: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败坏,不能不成为普遍现象。

  水库六个月,赵(淑仁)……学坏了啊!她现在感激劳动队为她脱帽,但是从脱帽得到了什么教训?钻空子、拍马屁,说谎话。……

  真是心头一阵阵绞痛。(1960年1月15日)

  小组通过思想总结,六个右派中,彭楚南和李宝仁二人未通过。彭楚南是不暴露思想,李宝仁是顽固。

  李宝仁的顽固是不相信丰收。这个姑娘很愚蠢,然而是可钦敬的愚蠢。(1960年1月16日)

  使他“心头绞痛”的,正是这失去理性的“脱胎换骨”得以“从新做人”的套路,许多人甚至不忍如实地感受,更少有人敢于秉笔直书,给历史留下一点记录。而顾准就敢,他就是本着良心这样做的。甚至于1960年1月17日的日记中从反面证明一个“总结”:“苛政猛于虎!”

  可是谁也难以置信,时隔十载,由于“文革”全面铺开,是非颠倒,顾准的日记调门给扭曲了。那是随着恐怖对人心灵的扭曲而扭曲的——他连对自己写真话的余地也没有了。因为他被下放农村,过的一点自由都给剥夺掉的集体生活;他深知这里已无“二重生活”可能,只能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把自己真实思想完全隐蔽起来的口头“革命派”。为了这个缘故,他把这以后的日记名之曰《新生日记》,表明他从此要“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做一个“新人”。当然,后面的《日记》,是他昧着“良心”写给“组织”、给群众看的(有人怀疑这“实际上是顾准的‘检查报告'或‘学习心得'的底稿”)。他心里不含糊:“摘帽子只是一场‘政治勒索'。”于是我们看到了无奈的“两个顾准”。

  有那么一句警言:思想改造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到人人都能说假话。顾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作者:林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