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包公的“拒礼诗”与周总理的“拒礼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09:08 人民网

  据史料记载,公元1058年,包公将逢60寿辰,他专门给家人立了拒礼的规矩。这天,包公的同窗好友张奎前来送礼,家人遵嘱拒礼,张奎执意不从,在一张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同窗好友同窗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南衙门。”包公看后,挥笔回诗道:“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浑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只好收回了礼品。接着当代皇帝派太监来送礼,亦被拒。太监在红纸上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公回诗道:“铁面无私丹

心忠,当官最怕劳念功。操劳本是职内事,拒礼为的廉洁清。”皇上观之,大加赞赏。后来,当地老百姓送去一盆月月红,也写了一首诗:“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相爷常健在,勤为百姓除贪官。”包公欣然接受了这饱含百姓深情的礼品月月红,并即兴回了一首诗:“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间,丹心要学月月红。”

  对史料是否真实,笔者无法考证,但总的感到这则故事完全符合包公的品格,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拒礼诗”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更是他替民请命、为民造福的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由此,让我想起了在周总理故居展出的一封“拒礼信”,那是1960年1月16日,周总理指示总理办公室写给淮安县委的。信中写道:“你县送给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以及针织品都已收到了。你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但是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还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价款,其它的一些针织品等以后有便人带给你们。总理并指示将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请严格执行。”此信字数不多,却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笔者认为,虽然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但包公的“拒礼诗”与周总理的“拒礼信”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重温包公的“拒礼诗”和周总理的“拒礼信”,至少给我们以两点启示:第一,为官必须清廉,注重人格修养,严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不该得的钱财坚决不要。一些领导干部见钱眼开,什么礼都敢收,什么物都敢要,特别是觉得自己对他人有所帮助和付出,就更感到心安理得,把上下级关系权力化,把同志关系庸俗化,有的由此掉入腐败的深渊。这样的教训俯拾即是,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当引以为戒,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第二,拒礼必须以心去拒,坚持党性原则,消除侥幸心理,不搞下不为例。有的领导干部常常感慨礼难拒,但一边训斥埋怨送礼者,一边又不舍得放弃到手的钱财,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真正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就要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抵得住诱惑,抗得起腐蚀,荷出污泥而不染,常在河边不湿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给歪风邪气留任何空隙可钻。

林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