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因教致贫:加剧社会公正恶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10:10 四川新闻网

  -朱四倍最近有民调显示,中国家庭教育花费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至50%的人“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也就是说近半数的家庭是因教致贫。

  因教致贫现象,应该说早已引起社会的注意,但这一现象一直存在,就说明社会目前还没有能力来改变。当“害怕升入大学”、“供儿上大学三轮车夫累死街头”之类的信息

冲击我们视野的时候,当因教致贫引发“上大学后悔四年,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的时候,我以为,这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只能加剧社会的不公正程度,甚至让社会结构固化,即社会问题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早已成为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低收入家庭子女对于高等教育收费变化的反应是最敏感的,因此,因教致贫必然挫伤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被许多家庭看作改变现状、向社会上层爬升的阶梯。伴随学费的上涨,一些家庭眼看子女跳龙门希望破灭,甚至提前结束对其子女的教育投资。这些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的初中辍学率回升的状况,便是其佐证。

  因教致贫影响低收入家庭子女对教育的需求,进而有可能促成社会结构的畸形化。因为,因教致贫不仅显示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也是不同群体高等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即上学只依赖家庭经济来源,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即使学业成绩优秀也只能选择收费低的学校或专业;毕业后,大多数仍将从事收入不高的职业,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国家重点高校,占有较多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社会阶层的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逐渐减少。清华、北大等农村大学生的逐渐减少趋势证明了这一点。这表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从表面的、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移为隐性的、更深层次的城乡差距。

  当下,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社会问题尤其是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的持续积累,将不可避免地会对新型社会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之出现某种畸形化的情形,并且这种畸形化的社会结构又会反过来促使某类社会问题的更加严重。因教致贫这一社会问题的固化,反过来也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畸形化,最终造成社会公正的某种程度的恶化。因此,因教致贫背后的社会问题的固化征兆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