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教师之本在教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12:00 光明网
鲍建国

  最近,专业开了《教育学》课程,有时候随便翻阅书本,念着一系列的概念,由于师范生的身份,常常禁不住问自己这么些问题:在当今提倡高校科研的今天,如果说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育人,那么大学教师的根本又在于什么呢?是科研还是教学?大学到底以何为本,定然是评论不一。但若浅说,无非是教学和科研。传授、传承知识,创造、创新思维,前者属于教学,后者属于科研。若拿教学和科研相比,孰重孰轻?孰主孰次?大学不同,教师不同,多半答案也不同。

  其实,古今中外,但凡好的老师,都是以教为本,因教成名,尽管他们大多著作等身,科研斐然。法国哲人柏格森,在学府讲生命哲学,“绵延”之类玄论,劳沉于今读来也喊头疼,但巴黎的名伶贵妇竟蜂拥听课。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于电视上讲“存在”,荧屏充盈哲理美,收视率竟敢与综艺并肩。中国圣人孔子,教学肯定一流,光是学生的听课笔记就影响了两千年,还有大量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教学理论。另类的是,孔子没有项目,没有基金,没有论文专著,没有今人界定的“科研”,还自道:“述而不作”,对教学的自信和自负跃然。不像今日个别教师,没有“研”先“焉”,自贬教学二等。

  中国高等教育起步晚,进步快。但相比起西方高等教育体系本身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急”起直追的过程中难免浮躁。不说那些以论文发表数、索引数、收录数论高下的指标,也不说那些以科研经费多少,项目来头大小,获奖档次论优劣的体系,单从诸如“没有科研的教育是低层次的重复”等言辞中,便分明晃动着褒研砭教的影子。某些教师常被社会评价、自我实现等因素左右,视教学为“顺便”和“保底”,不把心思往教学上放,自然使教学佳科研不佳的教师处境尴尬。如曾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电学”交到出神入化,只因没有科研,这位被学生崇佩的“魔电”教师,至死也只是个讲师;还有浙江大学哲学系教师朱淼华,所讲授的《西方艺术史》有口皆碑,常常是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总是做得满满的,甚至过道中也挤满了站着听课的学生,每节课后,学生都会献上热烈的掌声。即使是一个如此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只因没有论文发表而拿着“下岗”工资。如此这般实际上暴露出了高校教育中存在着的深层次问题,即在高校教育中,如何正确设立评价体系,如何妥善维持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否有必要将所有大学都建设成为研究性大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又是否只体现在学术论文中,如何正确认识教学中所体现的科研水平。难怪教育部连发几文督促教授上本科课程,按照“大道废,兴仁义”的说法,多半是讲台上已经没有多少教授了。

  高校固然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不同高校,情况有别。在我看来,大学教育实质是育人,即以学生为本。教师首先应该以教学为本,他的科研水平、综合实力首先应集中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的反映上。事实上,科研成果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如果科研不能成成果落实到学生身上,那对学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一个教师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就是不会讲课,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那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员,但肯定不是一个好教授。《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应该没有比学生更真实可靠,更不带功利色彩的评价。面对诸如晏才宏、朱淼华这样的老师,难道学生的评价不足以鉴别一个老师的优劣?难道只有期刊编辑、某些学术委员才具有这样的资格吗?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全民教育,而不仅仅是精英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越发该把主要精力放到传道、授业上,应该把自己的研究体现在课堂上,试想一下,没有平时的精心钻研,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得之见,老师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长期“占领”讲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