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跨国公司危机年”仍在继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15:1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日本SK-Ⅱ检出违禁物引发人们对跨国公司品牌的再思考

  本报讯 记者汪令来报道:由麦当劳“苏丹红”、雀巢“碘超标”和卡夫“转基因食品”等事件构成的2005年,又被称为“跨国公司危机年”。而昨天由媒体报道的日本SK-Ⅱ被检出违禁物则再度表明,这一危机年仍在延续。

  博士伦润明护理液导致角膜发炎,康师傅、统一、日清三大方便面巨头被爆水分、酸价和菌落总数超标,而最新事件是:戴尔笔记本电脑因电池过热而全球召回———新一年跨国品牌为何危机四起?业内人士分析有三大因素。

  消费歧视由来已久

  日本宝洁株式会社生产的SK-Ⅱ化妆品,被曝光检出含铬等严禁使用物质后,一些消费者在网上的直接反应是:这里面是否有“消费歧视”的因素?

  一位网民爆料说,身边有人常趁着出国的机会,到日本本地购买化妆品,“大家似乎都认为,同样是日本生产的,在当地购买的和进口的就是不一样”。

  一位广州消费者说,一些跨国公司常常声称执行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但其实家有小孩的家长都知道,同样一个跨国品牌的奶粉,“在香港买的要比在大陆生产的好得多,小朋友似乎更喜欢喝”。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认为,某些跨国公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确有歧视,比如卡夫公司在中国销售转基因饼干,在欧盟就没有。他认为,这些地区性消费歧视“既然存在,就迟早要爆发”。

  跨国品牌光环渐退

  近年来,跨国品牌事端频仍而且比较集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公众消费观念和政府监管机构意识的改变。

  比如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一些跨国企业就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一方面在投资政策上享受一些优惠;另一方面,在市场上也如入无人之境,享受不成文的免检待遇。直到去年“苏丹红”事件之后,随着从国外反馈到国内跨国品牌“马失前蹄”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品牌在民间和监管机构心目中的光环才渐渐消失;到如今,包括方便面超标、SK-Ⅱ“违禁”等,监管机构已开始主动地对本地品牌、跨国品牌一视同仁地检查、做比较实验,自然也就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看到或者视而不见的问题。

  用“老经验”处理新问题

  在中国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对跨国品牌的心态,甚至市场本身发生微妙变化时,跨国公司仍浑然不觉,继续延用“老经验”处理新问题,这则是第三大原因。

  中山大学一位管理学教授分析认为,多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极度重视招商引资的一些地方政府那里备受尊崇,从而对市场危机产生错觉:只要政府不表态,一切都会过去。

  “但现在情况变了,”这位专家解释说,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在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也在全面贯彻———政府正大力推进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设,“超国民待遇”已越来越没有市场。

  当然,一些跨国公司还忽略另一个技术性细节: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立即传到国内———如果仍坚持国内外市场双重标准或出了问题仍想“瞒天过海”者,只能是越来越多地被工商、质检和检验检疫等各监管部门无情地通报。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