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卢武铉答记者问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20:00 光明网
陈坚

  《环球》杂志2003年第14期刊载韩国总统卢武铉答记者问说:“和大部分儒教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一样,在韩国的政治生活中也遗留着权威主义的痕迹。在韩国,确实存在以权力和人为中心,而不是利用制度来处理事务的习惯和文化。我将着手改变这种代表着官本位思想的‘权力文化’和‘总统文化’。我希望总统和顾问之间能够不拘礼节地进行讨论;所有的事务都通过透明的过程、利用制度加以解决。我希望这样的文化能在韩国扎根。”

  我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自秦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权力文化”在中国发育完善,形成庞大系统的历史。是“权力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给予最深远影响的历史。说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权力拜物教社会,相信真正看透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人,是会有认同感的。这是因为,对权力的崇拜程度,中国人是最全面、最顽固的。这种崇拜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已进入了中国人的潜意识的文化心理状态中。“权力文化”的影响,使社会对权力的恶性膨胀有着巨大的容忍空间。围绕权力、主要是国家权力形成的文化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劣根性、堕落性和顽固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情绪以及游戏规则、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民族性格,总之,一切文化心理状态的存在,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权力文化”的烙印!中国社会对权力崇拜的程度之深、之广主要表现为:

  一是儒教崇拜:导致人们对权力使用正确与否的判断失去了标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类宗教精神”。这种“类宗教精神”的破坏力表现在它摧毁了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马克思语)从整个国家来看,十年“文革”中个人崇拜、偶像崇拜达到登峰造极,是中国文化中宗教迷狂的充分表现。在日常生话中,这种表现也处处存在。“这是领导讲的”,“这是领导定的”,“这是领导签字的”等等。只要是领导讲的、定的、签的就是对的,是非标准被“宗教化”了。这种对领导的盲从,制度的规范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就显得软弱无力了。人们的注意力不是去研究怎样规范权力的运用,怎样建立制约机制,而是刻意地去考虑怎样迎合权力、怎样去追随权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权力就更加膨胀更加滥用。

  二是官权崇拜:封建官制长期实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瞒上欺下,堵塞言路,愚弄百姓,造成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特别严重。万事唯上,不去质疑;如果犯上,就是作乱。封建公堂上有一块“惊堂木”,万事由主官“拍板”,一板定案,铁板定钉,其余人无话可说,几千年来人们从心理上习惯接受,无可置疑。官场上官大一级压死人,有了权,就有威;有了威,就成风,众人随风一边倒。官场上无平等可言,上级领导讲话就是重要指示,下级干部讲话就是汇报发言,人微言轻,真理只与权力结合。不少人在高官面前找不到自我,甚至失去人格。因而我们党内几十年来虽然有民主集中制,但真正的意义上仍习惯于书记拍板,一把手说了算。

  三是道德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执政者个人道德自觉。儒家思想对执政者的首要要求是个人道德完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就是这个意思。道德成为政治的最高尺度。对官吏的制约靠道德,而不是靠制度。权力是否被滥用是依有权者个人品德的高低。这种政治,这种约束,不可避免导致权力滥用,政治腐败。因为纯粹的道德说教根本不足以规范政治,约束权力。现在,我们对领导干部提出品质要求、道德要求、自律要求是必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约束权力、规范政治、遏制腐败。从伦理政治对个人道德自觉的要求出发,必然确立“人治”传统。传统政治理论认为,执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在“人治”之下,执政者“其身不正”并不必然导致“虽令不从”的结局。因为“人治”下道德戒条不能绝对地“戒规”执政者,执政者不可制约的政治权力则可以为所欲为。“人治”导致权力的腐败是通例,“人治”导致权力的清明却是特例。现在人们对“包公”的迷信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影响所在。

  笔者认为,韩国总统卢武铉答记者问的启示是,要敢于用全世界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理念来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进行全新的解读。这是一个全民族的任务。是一次全面的批判。这种批判决不是“文化大革命”式的批判。而是一种全新的把握、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系统的剥离、继承、重建的过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