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 即墨农民打造“文化即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02:45 青岛新闻网

  即墨城乡活跃着30多个颇有专业水平的“庄户剧团”、1200多名“农民文化人”和“乡土艺术家”,这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即墨农民打造“文化即墨”

  日前,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农民马斗进的“斗进书画工作室”挂牌成立,自幼酷爱书法的马斗进满脸笑容。他一再说,当年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可以拥有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书画工作室,作为即墨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另一位即墨乡镇机关干部卢正春这两年也成了“文化名人”,这位大沽河畔长大的汉子,被一种“生于斯感念于斯”的责任感所驱使,立志为大沽河这条“全国八大母亲河”写传,查资料、访专家、问群众,历时4年多,在无数次走访和勘察的基础上,记载着大沽河演变和文化历史、约30万字的《大沽河志略》诞生了,卢正春成为第一个记载青岛母亲河的人。近日,他的另一部20万字著作《灵魂对话》也已完稿,目前有4家出版社争相联系出版……

  在即墨农民中,像马斗进和卢正春这样的乡土文化名人越来越多,高雅、文化等词汇正在与即墨农民频繁接触,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政府扶持下,通过办书画社、出书、组建民间文化团体等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作为即墨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使得即墨农村文化韵味十足、亮点纷呈。

  文化繁荣与经济昌盛总是密切关联,2005年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43位的即墨,近年来其经济发展实力连年攀升,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36元,是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市。富裕之后的农民,其追求正从吃好喝好向精神生活的充盈转变。于是政府顺时而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政府投入不断加大,市场手段运用灵活,群众参与广泛,按照“政府主导、文化组织、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的模式,组织了各类文化活动,组建各种民间文化团体,农村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等文化载体日益完备。

  有了这样的舞台,即墨农民则粉墨登场,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如今的即墨,正月有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3月有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7月有“即墨之夏”广场文化艺术节,9月有“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10月份有十月礼赞全市合唱比赛,11月以后则是欢乐广场周周演等活动,另外民间剧团调演、巡演,专业剧团送文化下乡更是频繁穿插,一年四季,群众都有“乐子”看,而他们不仅仅是观众,也是演员。每场演出中,主力都是农民。

  不仅如此,该市还着眼农村家庭,根据农民居住分散的现状,把文化阵地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村、户,仅2005年该市新建室内公益文化设施960平方米,建室外公益文化设施22750平方米,有4处乡镇的文化中心完成改扩建任务,新增文化大院87处。农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段泊岚镇敬老院及段一、管路埠、后寨、李戈庄等十多个村庄都成立了自己的“民间活动队”、“民间文化演出团”,他们利用秧歌、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当地的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乡亲们。如今,在即墨像这样的“庄户剧团”已达到30多个,涌现出了1200多名“农民文化人”和“乡土艺术家”。

  目前即墨已有5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文化广场,全市各类文化广场总面积已达50万平方米,今年,该市还将改扩建20处文化中心、200个村文化大院。通济街道办事处的西北关村、龙山街道办事处的后北葛村、普东镇范西村……在即墨越来越多的村庄,文化活动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一样火热,即墨农民用双手发展了经济,也在用双手打造着自己的文化即墨。梁学勇李崇虎江晓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