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地标性风物是活着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06:00 光明网
李万刚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古城小学操场边上有两棵500多年的白皮松,由于树已枯死20多年,经常往下掉枝,为了防止砸到学生,9月10日,区教育局城建科请了工人锯树。不料此事遭到村民强烈反对,锯树行动被迫放弃。居民称,“这树就是我们老古城的灵魂”。(9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反对砍伐“已死”的古松,是村民对自身家园的历史性地标的保护。仅仅从树木本

身来看,也许两棵古松已经“死”了,需要砍掉;但是,作为当地居民的家园地标,它还没有“死”,不仅不应砍掉,条件允许的话还需要保护甚至寻求“替身”。简单地砍掉古松,就会无意中有损社区原住民的历史文化。

  一个让人留恋栖身、离开后魂牵梦萦的家园或故乡,并不仅仅是几所简单的房屋,而是还有周围一些对当地人意义非常的独特地标性风物,或许是棵像古城村那样的古松,也许是一条小河、一座老建筑等。它们经历了历史沧桑,慢慢成为集体的家园记忆和共同的地方文化符号,给当地人带来栖居的自然或文化诗意。

  近年来,急剧的城市化过程让人短短几年就有沧桑之感。那些曾经的大树、建筑、河流、小路等地标性风物被毁坏,这是一场不为人关注的对家园文化的大破坏。一个城市或地方的宜居环境,是应包括“牵扯”着当地人感情和历史的地标性风物在内的;慎重对待它们,就是对家园的尊重和维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