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记者任珊珊复旦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06: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记者任珊珊复旦演讲
文/图 本报驻上海记者刘放

  受复旦大学医学院邀请,本报记者任珊珊9月14日在上海向大学生和部分当地媒体作了一场题为《同性恋问题报道的现状与个人思考》的报告(见右图)。她在报告中描述了同性恋群体通过媒体报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的过程、分析了媒体对同性恋报道的角度选择、媒体在同性恋报道上的误区和困惑,在大学生和当地媒体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

  最年轻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

  任珊珊是本报政文新闻中心记者,曾获2005年第15届中国新闻奖,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广东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她从2005年开始关注同性恋问题,先后发表过涉及同性恋权益、社会歧视、同性恋志愿者防艾行动、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等相关题材的报道三十余篇,被称为广东主流媒体持续深入报道同性恋问题的“第一人”。

  在演讲中,任珊珊说,目前媒体对同性恋问题的报道,主要存在三个明显的误区。一是知识准备不足,用异性恋行为模式来“套”同性恋者,对同性恋基本常识非常无知;二是追求轰动效应,采取猎奇的手法,过度关注同性恋者情感生活的细节,描写露骨;三是立场不客观,丑化同性恋者的形象,带着个人情绪和偏见去报道。

  “对于同性恋者,社会不应歧视他们,但也不需要美化这个群体,应该客观、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们。”任珊珊引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孙中欣副教授的话,认为媒体对同性恋问题的报道,也应该在这一点上引导公众。

  任珊珊的报告引起了复旦学子的热烈反响和讨论。很多大学生在听完任珊珊的报告后表示,媒体的客观报道在推进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认识和宽容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作报告同时不忘调查采访复旦学生

  作报告之余,任珊珊还抓紧机会对34名复旦大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九成五的学生认为媒体的客观报道,在推进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认识和宽容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88%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报道同性恋问题时,不应该主要围绕预防艾滋病的话题,也要兼顾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合法权益等问题。

  任珊珊:广州日报政文中心记者,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进入广州日报,先后负责人口计生、保健、教育等领域的报道。作为“健康周刊”两性版的主力记者,她关注过预防性病艾滋病、男性健康等生殖健康话题,以及古代性文化、家庭性教育及青少年性行为等话题,也涉足了女性权益、同性恋问题等性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报道。

  任珊珊关于同性恋的主要报道

  《同性恋志愿者公园内静悄悄做“义工”》

  《制定反歧视法保护“性少数派”》

  《同性相吸该“隐形”还是“出柜”》

  《同性恋“租”异性回家哄父母》

  《网络渔场 防艾重镇》

  《“夫夫生活”博客走红网络》

  《“声援〈同性婚姻提案〉”引发网络论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