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幸福指数”空泛化(特别推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06:37 江南时报

  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日前表示,人均GDP等“硬指标”已无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态差别,因此国家统计局将推出幸福指数等一些“软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方面的要求。(见《新京报》)统计局官方对“幸福指数”的公开认可,表明政府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项举措正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什么是幸福?对于一个普通市民来说,幸福是一个集合概念。他要面临上学、工作、吃饭、居住、医疗、交通等诸多问题。他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其实反映了政府的决策、政府的作为能力。而一个无法忽略的是,许多人收入不断地增长,有钱了,却不一定幸福。显然,作为一个充满温情的字眼,一个富有人性化的策略,“幸福指数”的考量必须首先基于个体的差异,给予国民以切实的必要的关怀和体恤,“每一位公民都是国家的财富”,这当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由此也将进一步厘清我们的认识——对政府而言,推动经济的发展、追求GDP增长并非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手段而已。

  实际上,过于倚重GDP神话的发展模式早已经凸显出种种弊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受益水平”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益的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正与资源、环境的悖逆性不断扩大。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不断增加,人们钱包越来越鼓,但人们生活环境持续遭受的污染、道德力量的流失、诚心体系的匮乏……这一切,让我们的幸福感打了很大的折扣。

  以此观之,可以说,“幸福指数”为政治经济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实践方式。但必须看到,数字并非总是有效的衡量标准,它往往更适宜做参照系坐标。同样,政府应当规避将“幸福指数”最大化作为一种政策律令,因为在百分点之类数字的背后,有太多的随机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如果将“幸福指数”政绩化,结果极可能走向形式化、庸俗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追求GDP一样,政府很可能采取短期行为,让老百姓短期受益,但是从长期来讲,实际上是降低了幸福指数。

  如果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政策追求,则极易演变为一种当代的乌托邦主义。幸福感的考量是立足于个体的,由于个体之间追求的多样性,加之区域不平衡、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幸福指数”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和可能“疲软”的公信度。因此,“幸福指数”不应该仅仅像一个时尚名词一样出现在公众面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首先必须警惕“幸福指数”内涵的虚无化和空泛化。

  对于政策制定而言,“幸福指数”更多的是发现问题的工具。以此来考察民众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民众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实施公平公正的政治举措,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良性运转,当是统计“幸福指数”的核心要义。

湖南 刘永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