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唐装派对展现才女真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15:25 新民晚报

  

唐装派对展现才女真情
唐装派对展现才女真情
唐装派对展现才女真情
唐装派对展现才女真情

  本报资深记者唐宁文并摄

  金风送爽,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女作家欢聚上海,首度在祖国大陆举办年会。旅美作家陈若曦动情地说:“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能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第九届年会,令

我有回家的感觉。”

  虽然只有9日、10日短短两天,才女们个个盛装出场,姹紫嫣红,犹如鲜亮的唐装派对,显现节日般的喜庆。

  1松散组织高效运作

  以《尹县长》等小说蜚声文坛的陈若曦,上世纪80年代应邀来大陆演讲,因一再被问“海外女作家有什么组织?为什么没有组织?”返美之后,她联络於梨华、聂华苓、赵淑侠等文友,在美国加州柏克莱成立了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这是1989年7月,首届会员从各地赶来,分住在当地文友家中,会堂就在若曦家,她们至今记得17年前那个洒满阳光的客厅。她们以华语写作,为漂泊的心灵找到永远的家园。

  就这样,从最初以台港赴美留学生为主体,发展至今,海外华语女作家协会已有近200名成员,分布在欧、美、亚各地,其中还有数十名大陆移民。申请入会者都是在海外以华文写作或翻译、有一本以上著作的女性,每人每年交20美金会费,两届未交者即自动退会。两年一度的年会活动费用也由参加者自理。协会既无专职工作人员,也无特殊经济来源。然而,这样一个松散型的民间协会,组织活动的效率却很高。每届年会上选出新任会长和副会长,负责下届年会的会务,包括征集会员新作,编辑出版后,于双年会上发布。印有本届会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的手册,也在会上送达每位会员。

  本届副会长周芬娜对记者说:“协会成立17年,第一次在祖国大陆开会,很多作家之前还未来过上海,所以本届年会意义非凡。我来回忙了一年多,几经曲折,终于取得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的鼎力支持。在上海市女记者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李丽的热情联络下,我们由上海三联出版了会员专集。”

  会议如期召开,周芬娜松了一口气。周芬娜出版过30多本专著,其中《品味传奇》在北京和美国的图书市场都列入畅销榜。然而写作只是她的业余爱好,曾在台大学历史的她,赴美后转攻软件设计。这次为庆祝上海会议,还专门设计创办了网站,让散居世界各地的会员缩短时空的距离。“其实我们的会员个个都厉害,出过几十本书的大有人在……”她不无自豪地说。

  本届年会新当选的副会长吴玲瑶也是留美硕士,为照顾儿女滞留家中,成了“专业作家”,出过48本书,其中《美国孩子中国娘》跃居美国世界书局畅销排行榜第一;还在电台主持“文化麻辣烫”节目,赢得无数“粉丝”。人在上海,她已开始筹划2年后的厦门年会。

  2旅行、饮食主题咀嚼人生真味

  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每届年会都有不同主题,“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位”、“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女性主义文学及女性之间的情谊”、“女性的情欲书写”等等。顺应多数会员的写作趋势,本届年会探讨“旅行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主题。

  上海知名作家陈丹燕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她以《欧洲旅行和上海生活经验》为题,与大家分享12次去欧洲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她说,去了欧洲之后才发现心目中的欧洲,竟是上海生活的幻象。为何把他乡当故乡?这与她少年时代在上海的成长经验有关,也与本地历史文化的演变相关。在行走中比较与思考,陈丹燕感悟到:“行万里路,只为了走回自己。我看世界,更多的是为了看到自己。这就是我写上海故事的原因,也是我写欧洲故事的原因。”

  台湾作家兼美食家焦桐引经据典,以将一碗饭做成一首诗的态度,讲述饮食与人生的关系。“美味的生成就像情感,要紧的是一种真诚对待的态度。我们现在很喜欢在履历上夸耀自己的学历、著作、得奖记录。事实上,中国士大夫阶级的一个重要资历,是他在饮食上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生活的变化,令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也趋向短篇散文和随笔的潮流。本届年会上发布的年度会员专著《旅缘》为短篇小说与短论集,《旅·味》则是散文专刊。或犀利深刻,或温婉优雅,甚或麻辣幽默,才华风格各不同,却不乏真知灼见与奇情异趣。

  出席会议的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表示,她一直很注意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写作,近期还常常观看有台湾心理分析师参与的电视节目《心灵花园》,她说:“分析师们带来了大陆已经不太使用的语言,有点书面化,很优雅、含蓄,比如说婚姻中有第三者,他们说是‘出现状态’,‘感情需要支持’。海外女作家的华语写作,也显出中文在两岸隔离之后的另一种自然生长状态。我觉得在海外能坚持母语写作的人是幸运的,她们似乎更有写作的耐心,把中国文字的意味完好地保留下来。”

  旅居荷兰乡下的丘彦明,便是闲适生活中耐心写作的典型。她穿着橘红的纯棉大襟衫,衣长过膝,如一位村姑。丘彦明早年曾在台湾做副刊编辑,有机会与梁实秋、高阳、白先勇等名家共享美食。她18年前赴欧洲学艺术,婚后定居荷兰乡下。莳花种菜,烹调精致生活,从自然的活色生香中,构思与遐想,亦画亦书,提炼成优美的生活小品。

  在《心灵花园》中出镜的华裔女作家曹又方,著有60多本小说和散文集,她认为旅行是生命的一种形态,“玩性坚强和口腹之欲,在世人眼中似乎不值得标榜。但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人既不好吃,又不好玩,非但人生的精彩度大打折扣,而且会失去另类美学和成长的机会。”

  复旦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士清教授,在会上对新加坡作家蓉子的专栏做了分析与推介。

  蓉子在当地报纸上开设情感专栏已连续十多年,著有小说、散文、评论等23本书,目前她还在上海创办茶餐厅,一边对本地美食和文化追根寻源,一边向海外读者介绍。

  3糅合东西方衍生新文类

  协会创始人之一赵淑侠,早年旅欧研究美术设计,以长篇小说《我们的歌》《赛金花》等蜚声华语文坛。她回顾海外华文文学的40年发展历程说,海外华文文学是从上世纪60年代随着大批台湾学生赴美留学开始的,他们写漂泊、写寻根,表达失落与乡愁,诞生出“留学生文艺”。分布在海外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第二,因为常居国外受到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面,既不同于母国的本土作家,也不同于侨居国的作家。他们具有一种糅合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并且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赵淑侠把这种由中国文化衍生而出、易地播种生根的华文写作,归纳为新移民文化。“是中国文学越过国境,板块被冲散后重新组合,而成了世界性文学的一种新文类。”

  中国大陆对海外华语文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说:“复旦对华文写作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我在复旦读书时,陆士清教授就开设了台湾文学课程。后来大陆留学生也加入华语写作,产生了世界华人文学现象。80年代,复旦成立了台港文化研究所,2002年又创办世界华文文化研究所。我们还在陆续引进人才,做跨文化和跨文学的研究。中文系的教授与国际华文创作活动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谈及我国各省社科院和很多大学目前也都设有海外华文研究机构,学术界投入了庞大的力量,赵淑侠深表赞叹:“中国大陆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无论是深度、广度、公平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

  4巧手著文章香肩担使命

  不少会员万里迢迢,背着沉重的新书来到上海。现场时时呈现会员互相签名赠书、合影留念的景象,洋溢着文坛姐妹温情和特殊的芳香雅趣。大陆移民美国的作家陈屹、上海旅日作家华纯等也都带来新作,热情交友。吴玲瑶副会长还把丈夫所写的对《达芬奇密码》的解构新著也背了过来,她的先生陈博士身为电脑专家,也爱写作。

  翻阅华文女作家的著作,除了感受别样的才情与个性,更让人敬佩她们的勤奋与执着。会员中有大学教授、人文学科研究者,也有从事作曲和摄影的艺术工作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全职太太,更有人在退休之后才开始写作。她们多有良好的学识,且生活优裕,写作于她们只是“副业”。能把这份副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实在是对文学有着精准的认知和由衷的热爱。所以她们的笔下,即便品评美食,也有人文素养垫底,不显油腻与粗俗。

  可喜的是,海外华语女作家不仅巧手慧心写文章,还以柔润的肩膀担道义。在《以华文文学促进全球华人大团结》的主题讨论会上,陈若曦说:“我们华人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中国大陆超出了13亿,华侨约有4000万,加上台湾、香港和澳门,总数占全球60亿人口的五分之一强。上个世纪西方就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华人不团结,怎么实现这个理想呢?作家素有‘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我们要运用专业,让华人同胞乐于沟通交流,宣传和发扬团结爱国的精神。”

  赵淑侠大姐立即呼应,激情道出海外华语作家姐妹的心声:“文学是千古事,文学是高贵的事。作家是时代的先行者,我们以中文的名义来到这里,与大陆姐妹欢聚,已经开始大团结了!”

  王安忆(左三)与海外文友喜相逢

  年会书展,女作家硕果累累

  李丽、周芬娜、陈思和(从左至右)

  美不胜收抢镜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