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培养新农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0:50 光明网-光明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在笔者看来,这六项分解目标中,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培养新型农民”。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无疑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由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最基础性工程,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人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的资源,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可以说,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参见《人民日报》2006.3.21,第11版)。由此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本之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技推广、产品营销、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创汇、农业附加值的提高等,都受到了根本性的制约。同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深化,也有待于新农民的加盟和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城镇化建设推进的速率,农民收入提高的幅度,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也都取决于新农民的培养。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据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文盲和半文盲数达到4300万,占5.2%;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高达79%,而农村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更是高达91.2%。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技术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人。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反之,倘若没有技能,即使转移到城市,也只能干些原始的、粗笨脏累的力气活,而且待遇上不去,生活没质量。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和主渠道。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从培养和供应建设新农村所需要的各类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入手,创新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观念层面上要确立农业的振兴在科技、在教育的基本理念,把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要把农民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把农民教育、培育新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教育内容。今天,农业已不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概念,而是“农、工、贸”结合,一、二、三产业并举协调的“大农业”概念,因而要充分考虑农民兼业性的特点,注重适应农民对工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主要兼业投向的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增加教学内容的宽度,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中,向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拓宽就业致富的新路径,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再次,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课程内容要符合“三性”要求: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二是先进性,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思路,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三是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其实际需要。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主要模式有企业带动模式、创业培训模式、学校教育模式、就业牵动模式、农业推广模式等。最后,创新农村职业教育,还要实施城乡对接互动的支教工程。农村教育落后,关键是没有好的师资,因而必须实施支教工程。要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县城学校每校每年应派1—2名骨干教师轮流到农村学校支教,示范带动,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出台配套措施,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向支农教师倾斜,形成激励和制约机制,以此来缓解和改善农村职教老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短缺的局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