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传龙的致富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3:14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农村有句俗语:手艺样样会,床上无絮被。然而,枞阳县钱铺乡黄岗村村民王传龙就是靠掌握多门手艺——机耕作、轧棉花、开油坊……从农村进入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1992年双抢期间,王传龙与妻子从外地打工回来收早稻,没有耕牛,就用锄头挖田备耕晚稻,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他想起江苏农民的机械化作业。双抢结束回到江苏

建筑工地后,王传龙想方设法学习农田机械耕作技术,很快掌握农耕机耕田操作技术。1993年,他放弃在南京的瓦匠活,回家从事水田机耕作业,毫不犹豫地买回水稻田农耕机。由于他精耕细作、速度快、收费低,深受村民欢迎。1993年,村民组100多户没耕牛的240亩早稻田机耕他全部承担,邻村的50多户村民也找上门请他耕作。

  水稻田机耕属季节性工作,除早晚稻二季外,平时机械几乎闲着。对此,他根据抗旱排涝需要,添置辅助设备,发挥机械综合效益,村民们也不再为抗旱没有水车、大水农作物受涝而望天兴叹。王传龙一下成为全村有名的农机大王。

  钱铺乡山地多,村民有种棉花习惯。王传龙由此想起棉花加工业。1995年,王传龙在从事机械操作同时,抽空到浙江湖州学会棉花加工一套技术。对村民的棉花加工,他采取灵活方式,愿意销售的他收购,不愿销售的他就代为加工成皮棉、棉被,棉籽榨成棉油。2003年,他又添购棉花加工机械,一天能轧棉花3500公斤,年生产加工棉花5万公斤,棉籽1.5万公斤。由于他的加工机械设备先进,质量优,收费低,周边本县和邻市县的铜陵、庐江等十多个乡镇棉农都把棉花送上门。1995年至2005年的10余年间,他共加工棉花23万多公斤,棉籽3万多公斤,获纯利润15万余元。

  棉花加工业中的辅助棉籽榨油业务开展,使王传龙对村民食用油加工产生极大兴趣。今年春,他投资5万元从合肥购回一套自动化榨油机,4月份安装投入运行,不但榨菜籽油、花生油,还榨出土豆油,改变过去单一的棉籽油加工技术,油质好,出油量大。消息传开后,他的业务又火爆了。

  在油坊投产的同时,他就买回一辆小货车,专门接送来榨油的群众,并免费提供午餐。十多年来,王传龙就是这样,村民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干什么,并且一切都本着让村民们得到实惠的原则。他的邻居潘俊林夸道:“王传龙心眼好,不是盯着利润,他是让大家尝甜头。”王传龙则喜滋滋地说:“我的多门手艺就像农民种植农作物时在中间套种一样,增加收成,提高收入。很多朋友说我利润少,但我也建起一栋4层720多平方米的楼房,仅去年设备投资就有16万多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