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医生"解围"要找对方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8:52 东方网

  “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共同面对疾病,两者不应该是敌人。”9月16日,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对医患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并不是要为医生说话,如果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的话,最后受损的还是患者。”(9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的话,最后受损的还是患者。”这已是殷会长今年发出的第二次“警告”了,我们并不感到“吓一跳”,只是这次他除了继续重复政府投入不足、患者期望值过高等老话时,竟然打出了“亲情牌”,急欲为医生“解围”,结果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据殷会长介绍,中国医师协会曾经作过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医生的子女愿意做医生的比例只有17%。“以前有很多医生世家,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务人员的待遇太低,风险太大,劳动强度太大,而医生又是最需要终身教育的。因为压力太大等,现在不少医生都改行卖药或卖医疗器械去了。”如果我接着他的语境延伸,无非是说医生的子女大多被医患紧张吓跑了,不少医生自己又纷纷改行,那些老是歧视医生的人们,应该到了收口和收手的时候了。然而,他的这一说反倒让我们更加有了“激情”。

  医生子女不愿继承父业与医生职业风险并无必然联系,一来世袭医生大幅减少,这本身就是社会的必然。面对巨大的择业空间,他们的子女放弃世袭恰恰是历史的进步,既不像以前那样必需“顶替”,也不用再完全依从父母设计的人生轨迹,有谁可以断言医生的子女就一定还要从医?如果17%相对准确的话,那这实在是个再正常不过的比例了;二来不愿继承父业,更来自子女对父母式医生的熟视难忍。灰色收入猛增的医生家庭,子女未尝不是牺牲品,他们难以忍受医生父母的良心打折,靠病人发财,不选择从医何尝不是他们的一种自我解脱,也是从另一侧面击中了这个行业道德滑坡的软肋。

  医患关系紧张急需改善,尤其要倡导患者善待医生,但这话不应该成为医协会长陷患者于不义的前提。医生职业风险加大,确有医患沟通不力的因素,但一味地指责患者偏激、盲动,却不带头反思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倡导他们善待患者,如此护短,有如愚蠢的家长袒护溺爱不道的子女,非但起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会让公众加深对这支缺乏反思队伍的反感。而这张所谓的“亲情牌”,由于缺乏充足的根据,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嘲笑,以致有不少网友发问:如果调查农民子女愿意继承父业率,大概是0%吧!那样,农民们又该怎样的悲伤?莫也如医生一样纷纷改行?

  也就在前不久,一位名叫张德丽的护士长引起了社会的尊重,尊重不在于她在岗位上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而在于她难以承受良心的谴责选择了逃跑,这种知羞精神很值得我们的殷会长学习借鉴。不能改变恶化的环境,那即选择暂时的离开,至少我不再担当一个被人假手宰杀患者的工具,这种自醒反倒是部分医生纷纷改行及其子女不愿从医的重要原因。我们当然不是要求殷会长公开倡导大家集体逃走,但既然是职业领头羊,不妨多从医生自身找出口,攘外必先安内,先把自己的问题找准说足,多一点张德丽式的自我耻辱,这才是沟通的最好形式。至于体制逼迫自然无法绕过,但医生职业道德的集体式自我劫持,又岂能“一致对外”地刻意隐瞒?


作者:周稀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