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榄镇超过九成家庭属“中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9:12 南方日报

  成功转型后社会日趋和谐,被誉为新农村建设排头兵,有6.4%的家庭资产超千万

  小榄镇超过九成家庭属“中产”

  小榄解密之经济转型篇

  产业集群优化造就品牌小榄

  两招“杀手锏”打出76个名牌

  改革开放以前,小榄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上也是一穷二白。小榄之所以能够打造出一个名牌名标密集度很高的发达的经济体,关键在于它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以内源型经济为主的专业镇发展之路。

  与东莞靠“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等外源型经济为主起家的区域不一样,小榄主要是靠发展内源型经济起家的。小榄人素有经商传统,小五金等手工业一直颇为发达,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小榄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镇村企业,以制锁业为代表的五金业迅速兴起,并成集群式发展,奠定了五金专业镇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小榄的乡镇企业也像其他地区的集体企业一样面临着产权模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缺陷等一系列的难题。这时候,小榄镇不失时机地对原有的集体企业进行改制,“靓女先嫁”,推动镇村骨干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管理档次;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当时许多在集体企业工作的经理、厂长等纷纷在五金等行业创业,一些农民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到90年代末,小榄已经成了全国重要的制锁基地,有成百上千家制锁及其关联的五金配件制造聚集在这里。与此同时,以五金业和家电配套企业为依托,电子音响业也很快在小榄蓬勃发展起来,并迅速地做成小榄另外一个支柱产业。2005年,小榄的五金和电子音响两大产业销售收入都在百亿元左右,合计占全镇工业销售收入的近2/3,并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和“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称号。

  两个年产值近百亿、且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内源型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为打造品牌小榄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但品牌小榄的打造,最关键的还是靠政府主动引导企业走品牌经营之路,及时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2000年以来,小榄镇的两招“杀手锏”对小榄企业走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双自”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招,采取政府支持开办、市场化运作形式,建立汉信现代设计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五金制品行业技术中心和电子音响行业技术中心等多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推动集群创新和技术共享。这一招对提升小榄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汉信现代设计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建立以来,每年为200多家企业设计新产品80多个,快速制作各类产品模型首板2000多件,使小榄五金制品业一下子摆脱了传统小作坊生产模式,实现向多功能、工艺好、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公共技术平台的催化作用,也使小榄迅速地打造出一个知识产权的“高地”。

  第二招,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由贴牌加工向自有品牌、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大力实施品牌经营。小榄对当年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20万元到50万元不同程度的奖励。雄厚的产业基础加上政府积极引导形成的浓厚的争创名牌的氛围,使得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拥有76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和国家免检产品。

  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小榄经济从农业和传统手工业向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的工商业转型,成为一个知识产权“高地”和品牌密集区。

  小榄启示

  促专业镇升级政府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小榄选准产业的切入点,以发展专业镇为载体,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实力。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小榄实现从农业经济和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商业的转型,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大批农民顺利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一批农民甚至成了新型的市民或农民企业家,从而造就了小榄本地居民生活普遍踏入富裕小康水平的大好局面。

  小榄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是,在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政府不应该是“无为”的,而是“大有可为”,主要是要做好服务,积极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推动他们走自主创新和品牌经营之路。在本世纪初,小榄的五金和音响等产业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型过程中,政府的推动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政府的推动,小榄的产业就不可能成功地向有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转变,新农村建设也不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榄解密之社会转型篇

  三大改革不断推进现代小榄

  壮年小榄人都要达到高中文化

  在小榄转了几天,感觉这里的农民更像市民,他们大部分都住进了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小区楼房。他们也早已享受比很多城里人更优越、便利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三甲”标准的新小榄人民医院、生活污水处理厂、管道燃气工程、江滨公园等公共服务已经逐一兴建,并让广大农民受益。从今年初起,4000多名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业者,刚吃完晚饭就赶到学校读成人高中或成人中专,其中大部分是农民。

  小榄农民生活的上述急剧变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本世纪初全面深化的,其转型的根本动力在于体制的改变。2001年开始,小榄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打破传统农村体制的种种改革措施,推动小榄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打破土地束缚

  小榄的农村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始。上世纪90年代末,小榄的大部分农民已转到二、三产业,但由于受传统分配制度的影响,许多转业农民为了不丧失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权仍居住在农村,影响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为此,从2001年9月开始,小榄在全镇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改革,将集体资产固化到人,股份“生不增,死不减”,农民从村民变成了股东,可以“持股进城”,放心离开土地去从事自己擅长的职业,真正实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从而推动了农民从土地上的解放,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村委会一级经济核算打破发展瓶颈

  在成功推行了股份合作制后,小榄着力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问题。该镇决定改革镇、村、组三级核算的管理体制。

  2003年9月,小榄在全镇实行村级经济核算改革,即以村级经济为依托把村小组经济合并到经联社(村委会),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监管,统一分配。到2004年底,该镇195个村小组经济社合并为15个经联社,全部完成集体经济村级核算改革。

  集体经济村级核算改革有效地整合了农村的资源,把分散的土地、资产、资金集中起来,连片发展,规模经营,专业化管理,提高资产收益率。2004年该镇农村人均分红2000元,比2003年增加668元;2005年人均分红又比2004年增加372元。

  “村改居”打破身份束缚

  “村改居”是小榄继集体经济村级核算改革之后的另一重大举措。到2003年底,小榄的农村劳动力有5.76万人,但真正从事农村生产的仅7159人,农民的就业渠道、生活方式渐趋城镇化。但是由于体制、身份的制约,广大农民享受的依然只是“村办社会”式的服务。

  2004年底,小榄全面启动村委会改革为社区居委会的工程,一方面坚持“原有农民享受的农村优惠政策不变”的原则;另一方面,增加对社区教育、社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入,让群众在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因此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村民代表赞成率达到96.1%,不到一个月时间,小榄镇全面完成了“村改居”工作。

  “村改居”后,小榄镇积极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管理分离,推动股份合作组织向企业法人和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理顺基层管理体制,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全民素质教育让农民“洗脑”进城

  在小榄领导的视野中,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不单单是制度的转型,更是人的转型。社会转型顺利与否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坚持不懈地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

  为此,今年新春伊始,小榄镇党委作出提高全民基础素质教育决定,要求全镇17岁-40岁年龄段未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户籍居民,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工作技能,达到成人高中或者成人中专水平,同时,鼓励40岁以上的同类人员积极参加培训。这项工作得到市民积极响应,第一学期已经有4130名居民参加培训,分布于全镇的六所中学里,平均到课率达80%。

  农民从“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将使小榄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更顺利地推进。

  小榄启示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关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单单是经济的转型,更有制度的转型、社会的转型,而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有两类:或是让农民转变成新型的农民,或是让农民转变成现代市民,新农村最后变成新城市。小榄特定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它选择了后者。

  在实现“传统农村——新农村——城市”三级跳的转型过程中,小榄循序渐进地推进了三大改革: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打破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让农民“持股进城”;通过集体经济村级核算改革,打破地域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束缚并扩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通过“村改居”,打破身份对农民的束缚,使农民能够逐步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最后,通过发动全民素质教育,打破思想对农民的束缚,使农民能够“洗脑”进城。这些改革不单单注重制度的转型也注重人的转型,这是小榄的可贵之处,同时,在改革中坚持以农民的利益为依归,这是小榄的另一个可贵之处。

  在农村体制改革中,小榄的目标很明确:改革就是为了做强做大农民集体经济,就是为了提高农民、保护农民,为了打破农民的种种身份束缚,让农民平等地分享城镇居民的各种优惠政策。正因为如此,小榄的改革才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小榄解密之和谐社会篇

  社会“橄榄”越来越圆润

  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建设的目标。在小榄镇,通过实施帮扶“一般收入家庭”自主创业,倡导“尊重富人,关爱穷人”的社会风尚,帮助社会“边缘人”,构建全方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全民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一个“居者有其屋、少有所学、劳有工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人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已初步形成。

  1/3家庭自己做“老板”

  橄榄型社会奠定和谐基础

  均衡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小榄,经过多年来的培育,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已初步形成。据统计,小榄有6.4%的家庭家产超千万元,3.1%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其他90%以上都属于有一定基础和稳定经济来源的中间收入家庭。

  为了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使“橄榄”更圆润,今年初,小榄镇下发了《关于扶持一般收入家庭加快发展致富的决定》,明确将年收入低于3万元的家庭划作“一般收入家庭”,动员多种资源帮助他们致富:经济条件好的社区,要为这类自主创业家庭提供低息贷款;在经济比较薄弱的社区,则重点为居民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如协助铺位租赁、免费办理手续等;土地资源较丰富的社区,分地段分批兴建商业街,为个体户提供经商创业平台……

  如今,小榄工商个体以及私营企业的数量超过了2万户,每3户家庭就有一户工商业主。相对均衡的经济发展,为小榄社会和谐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益事业老板牵头

  子女读书穷人优惠

  处于“橄榄”两头的富人与穷人,虽然人数少,但却最受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处理好这两极的关系,是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小榄镇敏锐地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2005年初,该镇提出了“尊重富人,关爱穷人”的号召。鼓励全体居民以富人为榜样,勤奋劳动,创业致富;同时引导富人树立“为富仁义”、“富而行善”的良好风尚,主动帮扶困难群体,支持公益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小榄数十位私营企业老板担任起镇里数十个文体协会和公益组织的领导职务,每年投入过千万元用于各项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对低收入群众,小榄把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每人每月350元,人均月收入不够350元的政府予以补贴,子女读书可以免费;发动党员干部和富裕人家对人均月收入高于350低于500元的436户家庭结对,实施“帮思想、帮就业、帮就读、帮就医、帮生活、帮住房”的帮扶措施;为人均居住面积少于15平方米的双困户解决住房……

  小榄启示

  社会和谐的四点经验

  和谐不意味着绝对的平均。即使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小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小榄镇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一系列有效、有益的探索,为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层面,通过关爱、帮助低收入家庭,扶植一般收入家庭创业致富等手段,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特别注重和解决农民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回应农民的利益诉求。

  在社会观念方面,通过倡导“尊富爱穷”的良好风尚,拉近不同阶层的距离,增进感情,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社会分配机制,将利益向农村、低收入阶层倾斜,建立相当充分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求助体系,化解社会风险。

  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全民基础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本版撰文

  陈清浩邓红辉方英恩陈雪芬图片统筹严亮

  图:

  小榄被人们称为“菊城”,一年一度菊花盛开之时,满城皆是菊花和赏花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