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江泽民文选》出版的背景和意义(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9:20 东方网

  景蔚作品集《江泽民文选》三卷的出版,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反响。海外不少媒体作出积极的评价。有的说,《江泽民文选》中有许多内部讲话、内部文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解密”,向世界公布,对共产党来说史属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和坚强;有的说,《江泽民文选》的出版说明了胡锦涛与江泽民的政治路线和观点的联系,反映了胡锦涛对江泽民的继承与发展,等等。我认为,这些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江泽民文选》出版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初学《江泽民文选》,我感到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读《江泽民文选》,我们更加体会党对理论建设的重视。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我党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理论上的成熟与否,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出版核心领袖及其领袖集团成员的著作,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袖是党的事业的思想上的旗帜,是确定党的战略战术的主心骨。在遵义会议上,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核心领导地位。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展开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活动。1944年,我们党出版过《毛泽东选集》,到1949年建国时,毛泽东选集有21种版本。建国以后,1950年,党中央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刘少奇同志任主任,1951、1952、1953、1960年,我们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也就是建国前的四卷。1999年,我们又出版了八卷本的《毛泽东文选》,其中六、七、八卷是毛泽东同志建国以后的著作。新时期,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朱德选集》、《任弼时选集》,这是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代表著作。邓小平同志既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又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新时期,党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文选》三卷,还出版了《陈云文选》、《叶剑英选集》、《彭真文选》、《李先念文选》等,这是我们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代表著作。这些著作都是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最好的教材。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更体现了党中央对理论工作的重视,在理论建设方面有前瞻性计划,有精心的组织和积极的推进。2000年以来,我们已经陆续出版了江泽民同志的五本专题性的选集,有江泽民同志的《论科学技术》、《论“三个代表”》、《论党的建设》、《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现在又一次性地出全了《江泽民文选》三卷。这在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反映了我们党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发展,并不断有理论上的新成果,以此指导和推进新的社会实践。

  在党的理论建设中,中宣部受中央的委托,创造了编写核心领袖的理论纲要的文体,将领袖的论述以他的判断性原话为主、以章节篇目的形式,逻辑地、相互贯通地形成一个理论体系。1995年、2003年,分别以中央名义发出学习中宣部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重要辅助材料,对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读《江泽民文选》,我们要更加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

  《江泽民文选》反映了我们党从1989年到2002年这13年中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总结我们党的理论贡献、理论创新,有一个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各个方式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

  一个理论具有科学的价值,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广泛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具有这样四个特性:一是要回答人类文明进步中人民关心的课题;二是这些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三是这些理论有一个内在相互贯通的逻辑系统;四是这些理论具有继承性应用创新和原始性创新。毛泽东思想有这样的特性。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的判断继承了列宁的思想,而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则是原始性创新。邓小平理论也回答了中国走出“文革”阴影,全面展开现代化建设以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科技、统战、党建等方面的急需解决的历史课题,并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继承性创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则是原始性创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代领导集体一系列创新成果的集中反映,我们已经走过的这十三年的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果,检验着江泽民同志思想和理论的正确性。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概括是继承性和集成性创新,江泽民2001年7月1日讲话提出的入党标准,允许新阶层中符合党员标准的私人企业主入党,属于原始性创新。


作者:周锦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