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暴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9:45 贵州都市报

  四年前在长沙举行的华文媒体年会上我提到互联网上的语言暴力问题。当时网络论坛已经比较流行,网友可以匿名或用网名在一些都已在政府管理部门备案过的论坛上随时发帖。在网络的版图上,有了多种形态的内容,一端是接近纸质媒体的门户网站首页新闻区的严肃内容,这些内容来自有名有姓的传统媒体的记者的文章,并经门户网站编辑们选择,核实,方能上到关注度极大的首页新闻区,另一端,是上述的论坛中的匿名帖,一般情况下无从知道发帖者是幼童还是有信誉与见地的人士。在这两端之间又有多种处于中间状态的内容。

  对这种在不到十年间就突然爆发的多种内容形态,而且都是印刷体的文字(我们小的时候对报纸及任何铅印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信任,那时候估计全中国连打字机也不超过几百台,个人电脑还没有被发明),大众还没有准备好,很容易就相信,没有对网上内容的不同形态从意识或潜意识上贴上可参考度的标签。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这就是我所说的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暴力。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

  互联网的语言暴力如同狮子的血盆大口,在过去的几年中使一大批人或公司或组织成为其牺牲品。这种态势还在继续,我估计还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狮子的大口被更多的牺牲品填饱,公众可能开始集体反思:我们当年对某某人或某某事是不是太残酷了点?公众将学会以精细的眼光来看网上爆出的各种事情,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将会被达到。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以减少不断增加的受害者数量,因而在此提出并分析这个问题。我还想在此强调一个内容的“可参考度”的概念。对于不同形态的内容,它的可参考度与找到内容源的成本成反比。譬如,论坛的过客留言,理论上,网站,电信部门,网吧,甚至公安部门联手,是可以跟踪IP找到发帖者的,但因为成本巨大,发帖者知道找到他或她很困难,所以留言可以完全不负责任,这样的帖子不具备任何可参考度,而门户首页的严肃新闻区的内容则具有完全的可参考度。有可参考度并不是自动就有了信誉度和受尊敬,内容的信誉需要记者,编辑长期的努力,进行负责任的报道。公众将不自觉地对互联网上各个区域的内容打上可参考度与信誉度的标签,知道哪些内容是为了读着好玩,哪些内容是严肃的可信的资讯。作者:张朝阳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