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附图】此时回眸 再见个个“尖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1:25 兰州晨报

  

【附图】此时回眸再见个个“尖刀”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新中国最震撼人心的“两弹”结合发射试验过程中,有一位当年在发射场担任导弹发动机操作员的年轻技师,他从一名应征入伍时年仅16岁的中学生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就是转业后,在甘肃省广电系统工作直至退休的史良先生。

  发射场当年的设施。发射旧址巧遇“兰州人”

  当汽车从茫茫大漠靠近戈壁滩时,有人兴奋地喊了起来:“看牎到了牎‘两弹’发射场牎”偌大一片戈壁滩被一片花格状的砖墙围了起来,一些设施和掩体有多处标牌显示,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月4日上午,史良和不少应邀前来的老领导、老专家、老战友来到当年“两弹”结合发射遗址。

  史良弯下身,指着水泥地上的一个手指粗细的钢筋拉环说:“这是当年用来固定导弹弹体的!当时没有发射塔!”在距离其100余米的地方,耸立着一个砖砌的柱状物体,“那是观测导弹发射时的潜望镜,佟连捷和徐虹就在下面的地下室里执行任务!”交谈期间,记者才知道史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业后,一直在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工作直至退休。“虽然我的老家在河南,但我人生的重要阶段在甘肃工作生活,也算得上是一个兰州人了。”史良老人说话显得和蔼亲切。

  磨砺中成长为“尖刀中队”

  1959年12月,正在河南郾城县四中上初中的史良应征入伍,叫“文化特种兵”,他们乘坐火车抵达甘肃清水,再辗转来到一个叫新西庙的地方,这年史良16岁。

  部队驻扎的地方是一个破败的庙宇,泥土垒起的墙壁,屋顶糊着泥巴用芨芨草覆盖。“最难过的是冬天,戈壁大漠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晚上大家紧紧挤在一起取暖。”史良说。“现在想起来,当年那段生活很有意思!”史良笑着说。

  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砺着第一代航天人,从科技人员到每一名战士,几乎都是白手起家,一点一滴掌握航天科技知识。

  新兵训练结束后,史良分配到了二中队导弹发动机分队。训练学习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每天他和战友们背着保密包从生活区赶到另一个学习训练的地方,午饭和晚饭期间,保密包统一保存在大队保密室;晚上,笔记本甚至连一个纸条都不能带进宿舍,躺在床上,白天学习的内容,只能像过电影一样,反复回忆。他们分配的新兵都按分号学习训练,史良是二号。“二号是重要操作手,我能被选上非常激动。”史良脸上洋溢着自豪。专业要求严谨细心,到现在史良还保留着“发现头发11根,连接线头等动作23000余次”的记录。

  他所在的中队也磨砺成长为一支功勋卓著的发射队伍,被称为“尖刀中队”。和其它专业的操作手一样,史良他们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起步阶段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操作手。[1][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