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调查显示:逾6成网友认同"网络暴民"是主观恶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4:5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18日电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一段时间,“网络暴民”这个新鲜词儿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据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3226人参与)显示,“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被62.6%的受访者认为是“网络暴民”的首要特征。其次是“出口成‘脏’”,57.4%网友认同“网络暴民”有这个特点。

  专栏作家鸿水最近挨了顿骂,起因是他在文章中批评了某个歌手。他的照片被人放到了那个歌手的“粉丝”论坛上,并被注明“这就是那个垃圾”。愤怒的“粉丝”在论坛上骂、在鸿水的博客里骂,甚至还查到了他的QQ号追着骂。“我无语,真的无语。”鸿水感叹道。骂声不仅仅发生在“粉丝”当中。在某网站看到,在“春晚总策划称办得一年比一年好”这条新闻的跟帖中,有人甚至留言说“这白痴还真会自我鼓励啊”、“简直是放屁”等等。有人分析,这样的漫骂,已经成了一部分人情绪化的发泄,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本身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郭良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互联网问题,他说,并不是网络造就了“暴民”,而是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问题。由于人们在网络里处于匿名状态,言行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这也确实助长了漫骂的风气。其实,“网络暴民”还有另一种无理表现——“抄袭有理”。

  5月22日,北京高院就庄羽告郭敬明抄袭案作出终审判决,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败诉。然而抄袭并没有影响郭敬明在“粉丝”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他们甚至高喊“抄袭有理”来支持自己的偶像,更有不少“粉丝”大骂庄羽是“炒作狂”。 这一事件在主流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年轻人不再恪守起码的道德底线,“××有理”句式的重新流行,让“过来人”不免忧心忡忡,甚至是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些道德“捍卫者”也被公众认为是“网络暴民”。调查显示,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62.6%)、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56.8%)、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54.3%)、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48.2%)等也被认为是“网络暴民”的典型特征。

  “铜须”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4月13日,一网友在某论坛发帖称,妻子沉迷于游戏《魔兽世界》,并与游戏中的另一玩家“铜须”发生一夜情。此帖随后被转载到多家论坛,数以万计的网友开始声讨“铜须”。此后,“暴力”行为不断升级:最初,网民只是以道德卫士的姿态质疑“铜须”的人品;随后,有人通过种种渠道调查出“铜须”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并将其公布到互联网上;接下来,对“铜须”的攻击开始从虚拟世界延伸至现实生活,不断的骚扰电话使“铜须”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些“通缉令”、“追杀令”、“悬赏令”更是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其实,类似的“暴民行动”并不是第一次了。在年初的“虐猫事件”后,有网友自发调查,在短短4天之内,就根据录像和照片中的蛛丝马迹,锁定了当事人,并把她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在网上公布。“虐猫女”不仅因此失去了工作,甚至无法在原来的城市里生活。对于网民这种动不动就将事件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的行为,调查显示,57.6%的人认为无论当事人做错了什么,把人家的个人信息拿出来公布都“不妥当”,认为此举“可以肯定”的人仅占24.6%。

  调查同时表明,对于众网友自发调查的行为,认为“值得肯定”的人(40.6%)要多于认为“不妥当”的人(26.2%),另外还有33.2%的人认为“不好评价”。(谢小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