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英语主义”下的“假洋鬼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6:59 国际在线

  作者:叶扩

  如今在上海,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成为许多沪上白领身份和品位的象征。然而在9月19日举行的“纪念推广普通话20周年”座谈会上,上海的语言专家和教育专家却指出,在某些行业尤其是上海的工商界,存在着英语过度使用的情况。(东方早报9月19日)

  “英语化生活”、“英语至上”,这应是上海的“优良传统”。从上世纪洋泾滨式英语,到现在的白领象征,可谓一脉相承。这或许是跟上海的商业环境有一定关系。但问题是,如果在自己的国度里,过度地使用英语,就显得不“厚道”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上海工商界在实践着“英语主义”。就像有专家直言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透露的是一种盲从的心态。

  笔者把这种心态归纳延展为“英语主义”。其意是在现实生活中过度使用英语,是一种在“国际化”包裹下的虚妄的优越感和盲从心态。

  诚然,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日益泛化的今天,能多掌握一门或几门外国语言,有利于和外国人打交道,这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中国人如果弃之母语而不用,就像上海工商界这种不分场合、地点和对象,一律以外语作为交流及表达方式,就太过分了。长期以来,上海就被国人公认为地域歧视最强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唯我独尊,将外地人通通斥为“乡下人”。而作为上海人中的上海人——白领阶层,更是从骨子里透出“无与伦比”的地域和阶层的双重优越感。自晚清以来,在中国历来就不缺少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这种“圈子文化”带来的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圈子外的歧视就难以避免,而在不知不觉中“崇洋媚外”的思想则自然而生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应是全民英语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的。在中国,英语俨然已经成为一项产业,从课本图书到音像制品,从英语培训到双语学校,花样繁多。据粗略统计,中国人在英语上的费用每年超过百亿人民币。英语成了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评职称要考“职称英语”,大学毕业要考四六级,考研还有考研英语……现在教育部门还在大力加强英语教育。有学者指出,这一巨大陷阱实在是整个中国社会想加速国际化所致,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资源浪费,甚至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会阻碍我们的国际化进程。

  唐代都城长安的国际化程度超过当今许多中国城市,但没有听说过长安百姓都去学外语。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国际化程度都高于中国,但去过这些国家的人都知道,学英语并不是他们的时髦。法国人甚至视英语为入侵者,国家还出台法律法规,捍卫他们纯洁的法语。很显然,学外语不是推动一个国家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更何况,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外交影响,还是中文的国际地位,都得到巨大的抬升。近日世界银行预测,中文将会是未来国际职场求职升迁的叩门砖,甚至可能超越英语,成为主宰国际社会的共通语言。美国语言学校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所美国大学提供专门的中文课程,2000多所中小学已经将中文列为选修课程,甚至一些幼稚园也开了中文课。人家外国人都反过来学习中文,上海工商界的“假洋鬼子”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不是很具反讽意味吗?

  

  审稿:刘恩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