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汉语文再拾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0:16 东方网

  林帆作品集有同志提供一道绝妙的旧标题,让我写文章。说的是抗战时期日军攻入广西,桂林告紧;作为“省府主席”边疆大吏黄旭初竟临阵脱逃,借口为母亲扫墓而溜之大吉。当时的《大公报》报道这则新闻,用的就是这道标题——

  日军逼近桂林(眉题)

  黄旭初扫他妈的墓(主题)

  这道标题确切、鲜明,妙在一语双关,画龙点睛,极尽讽刺的能事;字面上又抓不到辫子。有眉题作背景的衬托,明显是在骂娘(“他妈的”黄旭初),黄本人又冠冕堂皇地声称去扫他妈的墓,借故开溜绝非捕风捉影,夫复何言?在这里,编辑皮里阳秋地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大快人心。这就是借了“双关”语义来表述弦外之音。关于“双关”,是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民间的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里面的一个“晴”字,就是一种双关辞。一面关顾上句“东边日出西边雨”,说晴雨的雨;一面却又关顾再上一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说感情的情,应该是“道是无情还有情”。说白了,眼前展现的“晴”实际是辅,心中所说的“情”才是主。(参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格)

  汉语文的这种功能实在其妙无比,意趣横生。因此,要我们听话听音,即上述的弦外之音。特别是有些顺口溜之类的民谣,更是耐人寻味,不能不多加一个心眼。举个例子:《三国演义》写董卓被诛前夕,曾“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词里就暗喻了董卓的名字,而且预言他“不得生”。无独有偶,1971年举世震惊的“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社会上大为流行的一句顺口溜“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不言而喻,这里刻划了林彪的形象。还有1976年“四人帮"覆灭之前不久,也流传出相应的民谣,说是“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明眼人一看而知,这是用了镶嵌辞式,是指江青和张春桥末日将至而言。当然,用这种手法表述,要具有鲜明的新意。记得“文革”时打内战,为了表示“义愤”,硬把对立派组织的“红总司”谐音成“红肿死”,“商革联”该作“伤割怜”,就有点像泼妇骂街,太露痕迹,不免等而下之了。

  还有汉语文里大量的成语,蕴含着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传统。这是外国人所不容易理解的,更是欧洲多音节的拼音文字望尘莫及的。目之为中国国粹我想绝非过分。比如最近放映的大型纪录片《东京审判》,报纸介绍“庭审内外”的一则花絮就很有意思。那是中方检察官指控战犯土肥原时出示一份1935年日本关东军出版的《奉天特务机关报》的一句话:“华南人士一闻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之名,有谈虎色变之概”。庭内的美国法官大惑不解,认为“谈虎色变”讲的是一只老虎,与本案沾不上边;原来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中国成语的意义。后来费了不少唇舌,经过一番解释才恍然大悟而被认可,作为一条罪证给土肥原贤二致命的一击云。我说,如果把与虎字相联的成语都兜出来,如“为虎作伥”、“养虎贻患”、“与虎谋皮”、“虎视眈眈”、“画虎类犬”……,那么,寓意更深,更令美国人难以捉摸了。说汉语文别具一格,丰富多采,不错吧?


作者:林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