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乡发展失衡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6:06 人民网

  (二)充分认识缩小城乡差距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既包括结构转型(即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包括制度转型(即市场化),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对城乡差距的缩小,不仅要看到其重要性,而且更要看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城乡差距的缩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正视差距,缩小差距,显得更为重

要和紧迫。这不仅因为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能够更有力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在于当前和今后中长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日益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而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支持,恰恰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这将在相当程度上为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各国经验表明,城乡差距的缩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我们对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估计。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相当繁重。从全国看,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数量约为2-2.5亿人。如果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出路不畅,农村就业压力将十分沉重,人地矛盾也会日益突出。其二,农民收入增长面临很大压力。农民收入与其土地经营规模及价格水平关系密切。但当前农村不仅人地矛盾突出,而且受农产品国际价格影响,可以预料今后通过农产品提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愿望也是不现实的。其三,国家财力尽管不断增强,需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但期望短期内大幅度向农村倾斜也不符合我国实际。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和长治久安,还是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正确处理我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需要。工业和农业,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农业和农村提供各种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要工业和城市的支持、辐射和带动,需要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用工业生产方式逐渐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城市的生活方式改造农村的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在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不同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就是由工农业、城乡平行发展,向工业和城市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转变。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工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是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需要。“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农村生产方式变革滞后,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体制矛盾。比如,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打工主要是自发的,而非制度性的安排。以巨大的流动人口的形式涌入城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农民在城镇长期务工,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有了固定职业。而现行的体制、政策和有关管理制度却阻碍他们在城镇真正的安家落户。城市工商业资本要进入农村,对小农生产方式进行改造,目前还存在许多政策限制,阻碍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三农”问题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解决,也不能依赖城市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只能从全局上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综合考虑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协调推进农村、农业的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来解决。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经济结构问题。比如,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900美元的较低水平时就产生了有效需求不足、产品过剩的现象,这是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结构调整全局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加快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就必须从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发展入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大循环中消费梗阻问题的需要。占我国人口绝大数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消费梗阻问题,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新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1】【2】【3】

陈德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