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敌对射 手臂中弹骨头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0:42 南方新闻网

  与敌对射手臂中弹骨头碎

  老红军杨洪玉在战斗中两次涉险,另一次是被飞机轰炸全身多处中弹

  【44】

  他们在长征大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可能无法被提及,但他们出生入死的个体经历应该永远被铭记。

  ■主角:杨洪玉

  杨洪玉,1916年生,四川省巴中市兴隆场乡人。1933年8月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曾两次受伤导致右手残疾。1938年因残疾退伍。解放后在恩阳镇当过征粮队长,参加过剿匪,后因没有文化回家务农。

  ■长征往事

  嘉陵江战役歼敌万余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川甘边境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行动,决定在苍溪、阆中之间西渡嘉陵江。

  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渡江作战。第1梯队以偷渡和强渡相结合的方法,迅速渡江歼敌一部;第2梯队亦渡江加入战斗。至4月3日,攻占阆中、剑阁、南部等地,歼敌7个团。随后,红31军主力包围广元;红30军一部进至青川、平武阻击胡宗南部南下;红四方面军主力向江油、梓潼地区进攻。4月10日,红军包围江油,攻占梓潼。14日和15日,红军集中4个师,在江油以南地区歼敌4个团,并乘胜攻占中坝、彰明。同时,红30军攻克青川、平武,红4军一部于21日攻克北川城,胜利结束此次战役,共歼敌12个团,约万余人,攻克阆中、南部等8座县城。

  摘自黄石新闻网相关资料

  8月9日清晨,记者来到恩阳人民医院,90岁的老红军杨洪玉因病刚住进这里,一大早二儿子杨合军就扶着他去拍片、拿药,老人高大的身躯靠在儿子肩上,艰难地挪动着脚步,每动一下都要皱皱眉头,“人老了,毛病就多了!”杨洪玉坐在病床上,笑着对记者说,他的声音很细微,要他儿子翻译记者才能听清。

  说起革命经历,杨洪玉陷入了沉思,不管是新兵的好奇、战斗的惨烈,还是长征的艰苦,他讲起来都神色淡然。杨洪玉说,他从未后悔跟红军走,因为共产党实现了让贫农翻身的承诺,现在他每年能拿8000多元的补贴,有了这些钱他衣食无忧,还能贴补儿女,“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杨洪玉说,唯一遗憾的是,战争占去了他大部分青春年华,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好好读书。

  被羞辱父亲发誓送他读书

  家里祭祖请人写符纸,没想到符纸上写的不是杨家的祖先,这成了全村人的笑柄,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

  杨洪玉1916年出生在四川巴中兴隆场乡,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替地主干活养活一家四口。家里过得很穷,锅里一年到头见不到一点油星。童年的杨洪玉,每天和哥哥一起给地主放牛,牛吃草时他们还要割猪草。

  杨洪玉还记得,十岁那年过年,父亲买回一小块肉,年夜饭母亲做了一碗红烧肉,几年没有吃肉的他,狼吞虎咽吃下了自己那块,然后流着口水看哥哥慢慢吃完。

  杨洪玉家里没有人读过书,每天七月半祭祖先,家里都要花钱请人在符纸、纸钱上写下祖先的名字。有一年父亲请了邻村姓王的人写符纸,祭祖时村里一位识字的人路过,发现符纸上写的不是杨家的祖先,而是王家的祖先,这成了全村人的笑柄。父亲知道后暴跳如雷,并当场发誓:“就算卖地也要让两个儿子读书!”

  其实,父亲根本没有地可卖,“卖地”是他能想到的最严重的事。他叫来杨洪玉兄弟,严肃地告诉他们,以后要做一个读书人,从此他节衣缩食,攒下了些许钱。1932年他提着礼物求邻村的先生,杨洪玉和哥哥从此上了“私小”。

  但是,一年下来,老是被先生打手板,手都被打出茧来,可认识的字还不足一箩筐。

  当新兵赤手空拳跟着跑

  当时武器匮乏,有些老兵用的枪都是坏的,扳几下不响一声,新兵手上连把刀都没有。

  转眼到了1933年8月,听说红军要来招新兵,早就害怕读书的杨洪玉,瞒着父亲报了名,当时他17岁,直到临走的前一天,他才对父亲讲。

  村里组织了十多个年轻小伙,一起到义阳山的宁关庙报到,杨洪玉身体强壮,被选入了特务连。刚过了半个月,新兵还没来得及训练,战斗就打响了,他们和杨森部队在玉山镇附近恶战,杨洪玉等七八十个新兵被派去支援。

  “啥都不知道,只知道跟在队伍后面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洪玉忍不住笑出声,当时武器匮乏,有些老兵用的枪都是坏的,扳几下不响一声,新兵手上连把刀都没有,别说枪了。老兵在前面打仗,他愣头愣脑地跟在后面跑,捡逃跑的国民党兵丢下的子弹,那时他第一次看到死人,一个国民党兵胸口中弹倒在路边,“还睁着眼呢,很吓人”。

  部队打了胜仗,一直把敌人撵到云山县的一个村寨。杨洪玉还记得,当时他们驻扎在一个地主家里,地主被当地农民处决了,十几间大房子空了出来,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豪华的宅子。国民党的俘虏关了一院子,他们从地主家翻出银元,给每个俘虏远的两元,近的一元,遣散回家了。

  最让杨洪玉惊喜的是,他们缴获了半屋子枪,各式各样的都有,他捡了一把新式手枪,如获珍宝,欢天喜地地跑出去找老兵教他射击。在村旁的荒地上,他对着树上的小鸟放了一枪,“砰”的一声,吓得他枪都掉在了地上,“没想到这么响”!

  遭飞机轰炸头部中弹片

  只听到空中的轰鸣声,炸弹响了,右前方浓烟滚滚,他倒了下去。他头部、背部、手臂上被弹片击中。

  打败了杨森的部队后,杨洪玉被编入红四方面军红9军26师80团1营3连。为了击破国民党的五次围剿,他们开进营山城,与敌军战斗了一个多月。那是杨洪玉经历的第一次恶战,部队每天都在转移,由于经常在荒野行军,他的衣服被树枝划成一条一条的,不过杨洪玉并不觉得苦,“比在家里强多了,每顿都能吃饱。”

  受伤总是难免的。采访中,杨洪玉颤抖着撸起袖子给记者看伤疤,“这是1934年7月被子弹打伤的。”记者看到,右小臂上的伤疤有碗口大,“我当时举着枪正对着一个国民党兵,没想到他比我快一步,只感觉手臂一热,”说到这里,杨洪玉咬着牙,仿佛又经历了一次伤痛,他说当时鲜血像泉水一样往外涌,他赶紧撕下一段裤腿绑起手臂,枪换到左手继续射击,后来因失血过多晕了过去,战友把他抬回营地送到医院。伤情很严重,骨头被打碎了一块,被医生拣了出来。

  第二次受伤杨洪玉印象最深刻,1935年5月在四川江油县,他所在的部队围住国民党军,打算一举歼灭,国民党派轰炸机来解救。

  当时杨洪玉正在追三个国民党兵,只听到空中有轰鸣声,炸弹响了,右前方浓烟滚滚,他倒了下去。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了,医生说他头部、背部、手臂上被弹片击中,最严重的是右手虎口受伤,以后很难再拿枪了,“我成了残疾!”杨洪玉看着虎口上的伤痕幽幽地说。

  爬雪山张国焘救了他一命

  正当绝望的时候,他们意外遇到了张国焘。临走前,张国焘让警卫员从马背上取下几袋粮食留给了他们。

  在医院休养一两个月后,杨洪玉伤愈了,并追上了大部队。他和30多位伤员一起,开始了长征。前面无人探路,后面无人支援,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他们走得异常艰难。到了红桥山脚下时,所有人的干粮袋都空了,正当绝望的时候,他们意外遇到了张国焘。

  杨洪玉还记得当时穿着单衣,看着白雪皑皑的山顶,他打了一个寒战:“这次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这时,他看到远处来了一支部队,穿着红军的服装,杨洪玉前去打听:“这是谁的部队啊?”一个战士指着后面马背上一个高大的男子说:“不认得张国焘吗?我们是张国焘的警卫连!”杨洪玉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级别的领导,他想这次得救了。

  远处,张国焘扯着嗓门问:“他们怎么了?”杨洪玉不敢上去直接对张国焘说,就向警卫员讲没有粮食了,警卫员听后向张国焘汇报,杨洪玉看到张国焘不住地点头,然后冲他叮嘱道:“晚上再爬山,白天雪化了会埋人的!”临走前,张国焘让警卫员从马背上取下几袋粮食留给了他们。

  “是张国焘救了我们的命!”杨洪玉说,如果没有张国焘,他们很可能把生命留在了雪山上。张国焘离开后,他们在山脚下住了一天,吃饱后傍晚开始爬山,很顺利过了雪山,赶上了部队。

  退伍老兵成剿匪英雄

  他和村民在树林里和土匪打了半夜,他开枪击毙了几个负隅顽抗的土匪,其余的土匪仓皇而逃。

  长征结束后,杨洪玉到达陕甘边区的保定。因为残疾他被调出战斗部队,到后方从事后勤工作,他带过运输队,走南闯北征粮食。当过护士,照顾前方运回来的伤员。

  1938年,杨洪玉因为残疾退伍回家,他拿着部队发给他的18元路费和一张退伍红军证明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战斗和生活了五年的队伍,和70多位四川老乡一起,踏上了回家的漫漫长路。他们走了几个月,才回到了家乡。

  此后,杨洪玉在家务农,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淡充实。因为他当过红军,人品忠厚,成了村里最有威望的人,村民有了纠纷都来请他评断。

  解放后,政府给他安排过许多工作,征粮队长、土改队长等,杨洪玉觉得,自己唯一干得好的就是剿匪了。那年,他和村民在树林里和土匪打了半夜,他开枪击毙了几个负隅顽抗的土匪,其余的土匪仓皇而逃,一时间他成了剿匪英雄。

  上世纪六十年代,杨洪玉调到县公安局劳改大队,他自感没有文化,主动提出回家务农,“我每年有700斤米的补助,还有两个儿子养老,就放弃了工作。”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冯悦

  ■相关新闻

  老红军黄泥太昨过世

  本报讯(记者张国栋)又一个长征“活化石”离开人间。昨日上午11时35分,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在云南定居的老红军黄泥太因病逝世,享年98岁。

  黄老的女儿昨日上午打电话向本报记者告知老人过世的消息。她介绍说,老人于上周日突然心肌梗塞病发,后虽经医院抢救,但未能成功,于昨日上午过世。

  今年7月,本报“长征心愿之旅”先遣组记者在云南第二人民医院老干病房采访了黄老。本报于7月25日以《快到雪山顶,战友倒在我怀中》为题,报道了他戎马一生的经历。

  黄泥太1908年生于四川达川市巴中县渔溪镇。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在解放战争中13次立功。

  图:

  老红军杨洪玉撸起袖子给记者看伤疤。本报特派四川记者孙涛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