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青年报: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让座”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1:07 四川新闻网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讲座,受到重大学子追捧。遗憾的是,两个小时里,500学子眼里只有高科技,无一人给坐在台阶上的六旬老者让座。

  此类新闻并不鲜见:不给癌症老人让座、500学子不让座……洞察其背后的语境,就是:我们早已习惯了常态的“不让座”。这是个两难的命题―――一者,我们脸红并忧虑于弱势群体不被礼让的现实;另一者,“不让座”的高调在市场背景下夹裹经济逻辑铿锵不悖

。最后,“让座”与否异化成了道德与规则的博弈,舆论以近乎道德暴力的姿态谴责甚至鄙视“不让座”的行为,遗憾的是,这显然刺激不了每况愈下的“让座率”。

  “让座”不是公德范畴的律令、而是私德花园的浪漫。无论公德私德,我们先得弄懂“道德”究竟是什么?最简洁的说法是,“道德”衍生于“资源不足”。因为听讲的座位不足,所以需要有人给“更需要坐下的”老人让座,这就带来了“道德”命题。譬如乘车,它是一种消费行为,乘客以规定的车票价格购买了乘车权,他当然有不给别人让座的权利、而没有必须给他人让座的义务―――而当我们在“让座”概念中兜转的时候,恰恰忘记了,正是公交座位的“资源不足”才把坐着的乘客拉入道德命题,而制度安排上的理念又深刻地隐射在我们的价值判断上。从制度安排上说,让座和不让座都是符合乘车的游戏规则的,然而让座的乘客牺牲了继续享受座位的安逸、不让座的乘客却承担了无德的指责―――实际上,他们都是制度缺陷、资源不足的受害者―――而公共道德的底线是人们是否妨碍了对方,比如公交上吸烟就是个公德问题,而“不让座”只是个体行为选择,是私德范畴,因此,让座是情分不是本分。但是,当人们以道德指责的姿态来应对“让座困境”,就难免让人觉得浑身不对劲。

  让座也是个经济学问题,“自觉让座”的说法不符合经济学语境,因为“自觉”必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但信息不对等是永恒的。一辆公交车就譬如是一个竞争性的产业,有座位的属于优质资源,乘客是一个一个的市场主体,越早进入这个“产业”的,当然容易占到优质资源(座位),但由于资源有限带来的竞争性,不能阻挡每个乘客都想做理性经济人:于是“让座”这个道德行为当然有成本核算过程―――车比较拥挤的时候,让座的成本相对就高、而在“大家都不让座的市场规则下”其潜在的道德收益就更小,再有,乘客也要考虑其心理预期―――这也是长途短途车上“让座率”可以想见的定律。

  道德风尚的恶劣是会传染的,道德风尚的重塑是艰难的。我们提倡“让座”,但是“怎么提倡如何引导”是个大问题―――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不愿意‘让座’了”这个命题,是为了让“让座”成为一种时尚。

  邓海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