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指数”泛滥折射公众参与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09:02 金羊网-新快报

  ■贺方

  就在不少人为幸福指数纳入国家统计数据而欢欣鼓舞时,已经有人开始未雨绸缪地担心,地方政府将会为此展开新一轮的幸福指数大战,而这很有可能使幸福指数成为下一个“GDP崇拜”(9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如果说“GDP崇拜”的弊端已经成为“历史公案”,那么幸福指数的出台就是对既有弊端反思的结果。虽然国家统计局还没有推出测算幸福指数的具体方法,但涵盖了民生、人文等因素的幸福指数,肯定要比单纯的“GDP崇拜”更为科学合理倒是不争的事实。

  但问题是,以幸福指数去矫正“GDP崇拜”,会不会陷入如同设置监督者去监督被监督者,而又困惑于谁来监督监督者类似的本体悖论中呢?

  正如GDP不会“自我崇拜”一样,“幸福指数”同样不会“自我幸福”。在“GDP崇拜”和“幸福指数”这两个同为偏正结构的词语中,“崇拜”以及“指数”总是处于主导地位,那么,以客观的“指数”去矫正主观的“崇拜”,如果不是一种理性致命自负的话,那肯定就是一种“刻舟求剑”思维模式在作祟。

  事实上,不论是GDP还是幸福指数,“数据”本身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可评判性,你不能更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赋予后者优越于前者的“道德优势”。任何冷冰冰的数据,在排除了人为捏造和虚构的成分外,都是“奉公守法”而非“为非作歹”的客观事实。

  虽然这种从“GDP数据”到“幸福指数”转变的目的,在于通过外部的激励改变地方政府主观心态以及督促其“为公众而发展”,但其在客观上造成的却是,在政绩的驱动下,哪怕是最美好的“幸福指数”最终也可能变成数据报表上的竞争,而不是客观上公众幸福度的提升。更何况,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威权模式下,由于自下而上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缺失,数据被异化的风险可想而知。

  另外,姑且不论任何的幸福指数测算标准都难免以偏概全,并且还有刻舟求剑之嫌,要知道幸福不仅主观性极强,更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十年前获得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屋跟现在相比,幸福感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这样,与其通过自上而下的间接方式督促地方政府去真正为民众谋求幸福,倒不如直接更充分地赋予公众参与权,比如民主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等,来让公众根据自己感同身受的、货真价实的幸福感,去随时监督地方政府来得更有效。况且,前者存在的监督成本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天然弊端,也可以通过后者自然而然地矫正。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