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蓄水走三峡:此景可待成追忆 三峡文脉永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15:02 新华网

  新华网宜昌9月22日电(记者魏梦佳 戴劲松 俞俭)85岁的胡振浩扶着船栏,凝望着远方,动情地唱起了《招魂曲》。他身后的山坡上,是屈原祠斑驳的大门。三峡再次蓄水上涨至156米水位后,门前将可以泊船。

  老人自小生长于三峡,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研究工作,经多年与船夫共同生活的体验,学会了喊号子,享有“长江号子王”的美誉。

  胡振浩说,船夫号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但他很担忧:“蓄水后,三峡翻天覆地,与船夫号子息息相关的生态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再不把号子唱起来,这种原生态文化也将沉入江底。”

  2003年6月,三峡首次蓄水成库后,许多见证文明进程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已永沉江底。如今,渐渐涨起的江水,正陆续把一座座古城古镇遗址推入人们的追忆。

  从10多年前得知长江三峡要建大坝的那一天起,三峡土生土长的作家刘不朽就一直被一种莫名的乡愁所困扰。他说,人们长期以来关注更多的是三峡两岸风光,却忽略了这里沉积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江水可以淹没风光,但不能淹没这里数千年形成的文脉。

  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年过六旬的刘不朽穷尽10年心血,足迹遍布峡江两岸,最后收集整理出一部40多万字的《三峡探奥》。海内外专家评价认为,这是第一部运用全新视角来诠释古三峡地理文化的学术著作。

  同样,为了把船夫号子传承下去,胡振浩退休后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坚持每天到屈原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演。当地旅游部门还专门为他请了保健医生。

  生长在峡江边的

散文作家甘茂华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峡谷像三峡这样,有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代知名文人在这里留下了传世佳作,抢救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10余年来,三峡抢救性考古发掘不断涌现重要成果,龙骨坡猿人遗址、巴东宋城遗址以及许多巴人文化遗迹等发现都在证明,长江三峡是楚秦文化、中原文化、蜀文化与巴文化交融活跃的区域之一,文脉深远。

  当记者正要离开屈原祠时,只听得胡振浩一声响亮的号子喊了起来。陪同采访的文化部门负责人说,那是他在给徒弟讲课。

  车行岸上渐远,却总让人感到那号子声犹在耳边,漫过平滑的江面,回荡在两岸峰峦间……(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