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只考语数外将使科学与人文双重断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17:10 国际在线

  作者:单士兵

  日前,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出笼”,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这一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从2008年起,江苏高考将只考语数外三门科目。据当地教育部门管理者称,这样的新高考方案主要是着力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来推进素质教育。(据9月22日《扬子晚报》)

  笔者做过多年高中教师,深知高考无小事。有关高考政策制度的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改变一个人甚至是一家庭的最关键的因素。此次江苏高考必革规定只考语数外,这无疑是一种宏观性、全局性的改革,必然会激动极大地社会震荡。

  尽管这样的高考改革方案打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这样盾上去很美的诉求,但只要冷静之,这样的方案必然滋生一个根本性的负面效应,那就是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断裂。

  在我看来只考语数外并不会起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考试科目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学习难度的降低。而只考语数外,并不是“一考定终生”的高考体制的拨乱反正。也就是说,考试科目的减少,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还只能埋头于语数外的题海之中,而学习内容的单一枯燥,甚至可能加重学生的沉重与负担。

  我们不要忘记这样的事实,从上世纪77年恢复高考至今,30年来,高考模式反反复复,不断变化。但是,这些高高改革,总是停留在考什么,不考什么的问题上。于是,才会有了诸如“3+2”、“3+1”、“3+X”之类的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的模式,而种种摇摆不定的考试模式,这让人看不清,高考改革的风到底是在往哪一个方向吹。而此次江苏只考语数外,同样没有走出这样的考试“形式怪圈”,这也就意味着,这样的高考改革,仍然不可能为高考指明一个“制度性出口”。

  谁都清楚,在今天,高考往往就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一个最重要的“拐点”,“一考定终生”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高考负载着个人与家庭太多的利益因素,加上当前教育界奉行以升学率为标准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种高考方案,对于中学的教育教学都必然产生指挥棒的效应。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学什么,这就必然成为教与学双方共同奉行的原则。

  可见,只考语数外,就必然会弱化理化生、政史地在教学中的地位。尽管说,在只考语数外之外,教育部门也规定对其他科目采取考试形式,来划出等级,作为学生的资料供招生录取进行参考。但是,简单地划分几个等级,太过宽泛,太过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了引导功能。而且,今天高考资格已经向社会考生开放,一些表明,只考语数外,只能使语数外成为考生极度追逐的目标。

  由此不难想象,在只考语数外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在对待科目必然厚此薄彼。这只能使中学多元的科目设置,无法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这对中学课程改革也起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此造成学生舍弃对理化生与政史地的深入学习,使科学与人文教育,形成深深断裂,不利于未来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

  正如有专家指出,国家的科学技术几乎一步都离不开数理化生,精英所在的核心科技文明就是数理化,以后物理、化学、生物都不考了,只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这等于打断了科技创新的研究链。因为小学、中学、大学的科技教育是一条相辅相成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同样,政史地科目承载着人文精神传承的使命,这些学科的高度弱化,只能造成学生大面积的缺失人文素养,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为此,甚至有学者担心,这样的教育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让教育又回到“八股文”时代。

  高考改革必定产生相应的博弈效应,仅仅停留在考试科目选择上的高考改革,只会一面制造既得利益者,一方损害人文发展与科技创新。当前高考倍受诟病,既与高考的形式、内容与教育发展的不适应性有关,也与当前高考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有关。理性的高考改革,必须求得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以及教育与社会等环节上的协调和谐,必须从相关体制出发,使高考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发展需要与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而那种总是走不出“形式怪圈”,简单停留在科目取舍上的高考改革,只会造成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令人遗憾。

  

  审稿:陈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