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登辉准备趁乱下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00:01 环球时报

  近日,岛内倒扁与挺扁两大阵营的对抗持续升温,继高雄发生暴力冲突后,19日晚台南市再度发生更为激烈的暴力事件,在岛内激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岛内也传出李登辉将出面邀请朝野协商陈水扁“退场机制”的消息,引起了各界的猜测。

  群众暴力冲突升级

  据台湾《东森新闻报》20日报道,19日下午3时,台南市议会前广场发起了“自由开花”静坐活动,约有100多名倒扁民众前往参加。活动立即引来200多名挺扁民众闹场。为预防意外发生,台南市警方立即出动200位警力到场。晚间,挺扁民众越聚越多,有人把施明德的头像带到现场撕毁,还向倒扁民众和TVBS电视台采访车丢掷石块,结果砸伤一名香港记者。另外还有一辆红色私家车遭到挺扁民众围堵,导致前后挡风玻璃全碎、车身也有多处凹痕,女司机饱受惊吓。随后深绿名嘴汪笨湖到场,挺扁阵营更加激动。晚上10时,警方动用三辆警车撤离倒扁民众。撤离过程一片混乱,挺扁民众不断向警车猛丢石头、玻璃瓶和鸡蛋等杂物。另据报道,20日晚,屏东、台南二地的倒扁群众又上街头集会和挺扁群众再度对峙,二地警方马上出动大批警力将双方隔开,所幸没有出现伤亡事件。

  面对如此暴力与对立,施明德呼吁群众要冷静,谴责所有的暴力行为。据台湾《中国时报》20日报道,台湾“警政署长”侯友宜得到消息后,脸色凝重,不断打电话痛骂台南市警方负责人。而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则指责这都是马英九在台北放任暴力横行,引发民众模仿,并一再澄清“这和民进党没有任何关系。”台湾《民生报》的文章强调,掌权者放任群众冲突,甚至欢迎、制造冲突与流血,恐怕离下台的时间不远了。

  倒扁阵营要组“娘子军”

  在高雄和台南不断发生暴力冲突的气氛当中,倒扁总部加紧训练群众“爱与非暴力的方法”。据《中国时报》20日报道,总部希望在10月10日的“天下围攻”行动中,号召妇女成为5000名包围“总统府特攻队”的主力,将暴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面对倒扁活动的升温,民进党也决定将9月30日在高雄市举办的“民主台湾、高雄会师”晚会的动员人数,从原先规划的10万人扩大至30万人,并将邀陈水扁、吕秀莲、苏贞昌等共同参加,营造大团结气势。此外,挺扁的“台湾社”也预告,10月要用更大能量,重新召唤台湾社会为“本土政权”保卫战做必要努力。

  20日晚12时,倒扁静坐活动重回凯达格兰大道,警方为防止暴力流血冲突再度发生,从台北车站到凯达格兰大道大约1公里左右,沿途有800名员警随时戒备。为了安全起见,“国安局”甚至还为下届“总统”选举编列了超过1亿元新台币的预算,采购车辆、防弹衣、防毒面具等各式防暴装备。

  有人劝陈水扁搬到南部

  面对倒扁风潮在台北不断蔓延,民进党籍的台南县长苏焕智提出让陈水扁不妨在台湾南部设第二办公室并暂时到南部办公,以便让台北的围城及倒扁失去焦点,使倒扁风潮降温。苏焕智甚至认为,南部人要去台北挺扁,还要花车钱,陈水扁如果在南部办公,也可让北部人尝尝到南部来倒扁要花很多成本的滋味;而且北部人若到南部来,还可提高南部知名度并带动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陈水扁也频频出招自保。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陈水扁最近密集约见绿营重量级人士时宣称,如果他被斗下台,整个民进党就完了,台湾也会被大陆“拿去”。据《中国时报》报道,陈水扁18日与一位重量级财经学者见面时,对于司法侦察结果仍表达出绝对的自信。“党政高层人士”推测陈水扁可能以“刑法”中的“阻却违法”条文,以“国家安全”及机密任务的“正当理由”来逃避所有可能的刑事处罚。

  李登辉将伺机出手

  就在倒扁与挺扁进入僵持的关键时刻,一直冷眼旁观的“台独精神领袖”李登辉终于出手,要为倒扁规划“退场机制”。据《中国时报》20日报道,与倒扁总指挥施明德极友好、并熟悉总部运作的人士透露,李登辉对台湾政局的乱象“深感忧心”,已决定伺机出手。他希望由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中研院院长”李远哲等人出面协商以达成共识;再由王金平代表他们与陈水扁沟通,以建立高度共识的“退场机制”,化解僵持的政治乱局。对此,“台联党立法院总召集人”廖本烟证实,李登辉将对政局“有所作为”,并对王金平“有很高的期望”。

  据报道,李登辉的提议已经得到连战“善意、正面的回应”;陈水扁的态度则是只要不坚持要他下台,就有谈的空间,包括“权力重组”都可谈;李远哲则表示,目前台湾的社会运动方式并不适当,民主要以法治为基础,陈水扁如果犯法,就应通过法律途径处罚,把他拉下台。《中国时报》分析指出,李登辉出手解困,是希望利用倒扁的“机会之窗”,通过“一桃杀二士”的布局,把“行政院长”这个职位赋予王金平。一方面再次分化国民党,另一方面也驱逐了苏贞昌这个“眼中钉”。倒扁的权力逻辑,马上演变成了“倒马”和“倒苏”。▲

本报特约记者 李名山 本报台北特约撰稿人 孙香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