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升钟库区建起新农村(今日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04:4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升钟库区建起新农村(今日关注)
升钟库区建起新农村(今日关注)
图为库区移民新村。

  陆代军摄 升钟水库库区主要在四川南部县、阆中市境内,人均耕地下降到0.54亩,有的地方不足3分地。2004年,南部县库区人均纯收入1053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425元,其中,人均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2.54万人。

  库区群众长期存在“交通难、用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问题。耳闻目睹,让去年6月实地调研的中共南充市委书记王宁潸然泪下:“再苦再穷也要解决库区人民的困难!”随即,南充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一水二路三产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省市确立了3年完成库区扶贫攻坚的目标。

  ■户有水井,大旱不慌

  看着血红的日头快要下山,南部县神坝镇天宫村6组村民赵守德、高秀珍老两口觉着种菜的时候到了,于是赶快来到地里翻土栽种秋白菜。

  相距不到50米的地坎下,有一口封着水泥盖子的水井,是今年4月新打的,6米深,蓄水20多立方米,四周贴满洁白的瓷砖。一根水管引到赵守德家里,电源开关一摁,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自来水流进缸里。靠着这口水井,赵守德一家6口人扛过了今夏出现的自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赵守德说:“井里水量很大,我一家人吃水和养猪都没问题,多余的井水就用来种菜。”

  赵守德一家是1983年从山下河边搬到山上居住的。以前,即使并不干旱的年景,每年春节过后也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山下背水两三个月,一天只能背3趟水。

  今年初,市里县里组织打井队到村里为每家每户找水打井,天宫村一下子打了120口水井、水窖。恰恰赶上罕见的干旱,但是村里没有一户人再靠背水维生。“这口井简直是我们的救命井,因为有水,今年我家养了7头猪,已500多元卖了1头。”赵守德高兴地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南部县、阆中市升钟库区采取集雨节灌、建集中供水站等方法,已解决了2.5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村村通路,出行方便

  升钟库区的村庄被水库隔成了几十个孤零零的小岛,交通难引发的伤心事让人不堪回首。神坝镇檬垭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光荣湿润着眼睛讲了一件往事:前些年,村民谢永春的妻子难产,从谢家到大坪区医院肉眼都能看到,但要乘两次船、过两条河。深夜里没有渡船,谢永春声嘶力竭地向着河面哭喊,然而,只有山风呜咽和夜的沉默。谢永春的妻子最终没能挨到天亮,母子双亡。

  王光荣说,如果交通方便,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说起修公路,王光荣和全体村民可来了劲头。政府一组织,村民们投工投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檬垭村用不到一年时间,兴修了18公里村道公路和组道公路,95%的农户通了公路。

  如今,南部县库区启动了38个重淹村村道公路建设,改扩建村组道公路267公里。目前,投资2400多万元的西河大桥已开工建设,15座小码头前期工程已经完成,这些工程建成后,库区交通难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善。

  ■养兔养蚕,挣钱不难

  在檬垭村村民谢毅昌家里,他正在宽敞的兔圈里为獭兔添草,精心照料着这些宝贝。往年谢毅昌别妻离子外出打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今年,谢毅昌响应政府号召在家养獭兔。他自己投入7000多元,加上政府补助的3000元,修起了100平方米兔圈。2月份,谢毅昌买回6对种兔,现已产仔60多只。谢毅昌兴致勃勃地说:“到年底可以产仔90只,今年能净挣1万多元。明年,我计划再养100只兔,可以挣到3万多元。算起来,比外出打工强得多。”

  距谢毅昌家的兔圈不远处,是政府帮助缺劳力的农户修建的专用配套蚕房,总共700平方米,47户缺劳户可以集中在这里养蚕创收。今年,南部县蚕桑科技专家罗先锋主动到库区帮助农民种桑养蚕,实施“三三一七”工程——栽桑养蚕3000户、每户栽桑3亩地、每户养蚕10张纸、每户年收入7000元。

  ■家有洋楼,生活不忧

  神坝镇方山村4组的冯彬贤老人悠闲地在自家新修的一楼一底的小洋楼前清扫着,“我家原来住在楼子顶,房子差得很。”老人用手指指远处陡峭的山顶上,再看看新房,打心眼儿里高兴。

  冯彬贤最早住在河边的湾儿头,水库蓄水后搬到山上,一住就是23年。他6个儿子1个女儿,读书成绩都不错,但由于贫困,孩子初中毕业后都辍学劳动或外出务工。老五、老六都是近40岁的人了,还没有结婚,姑娘到家来一看房子就不声不响地告吹了。

  去年以来,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动员生产条件恶劣、长期缺水的农户就地迁建到平缓的有水源的地方建房。冯彬贤与两个儿子一起凑钱,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快建成了小洋楼。今年春节,兄弟俩各带了一个对象回家,这次女方很满意,决定在今年底结婚。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小洋楼!”住洋楼、用自来水、公路通家门,这样的日子让年已古稀的冯彬贤老人开口说话就带笑声。

  与冯彬贤相邻的崭新的小洋楼还有十几家,成为库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今,升钟库区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已经完成了250户1000人就地搬迁,建成了15个集中居住的移民新村。

王 为 杨雨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