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下棋的女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05:08 重庆晚报

  本书是4次荣获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谢军的自传体随笔集。书中记述了一个下棋长大的女人之所见、所闻、所思、所喜、所惑、所惧。她用简单朴实、不事雕琢的文字,将自己国际象棋生涯中的多个精彩片段一一和盘托出,让读者透过这些片段,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执著的、有坚强意志的、不失女人本色的谢军。她的率真与朴实,她的欣喜与苦恼,她的理想与困惑,在读者眼里也会散发生动的、人性的光辉。

  亲密爱人

  清楚地记得,自己所拥有的第一副国际象棋是父母花两角八分钱买的,棋盘是纸做的,棋子是一个个小圆木块,上面用油漆印着棋子的图案。那一年我10岁,20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自己称得上是一员棋坛老将了,参加过不少比赛,这双手触摸过多少副棋子,记不清了。

  棋伴着自己长大,也许是处久生情的缘故吧,棋对自己来说是有生命的。小小的棋盘包容了世间万物,无论是与对手纹枰对弈还是独自对着棋盘冥思苦想,32个棋子的无穷变化组合令人的大脑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与棋对话,神游其中。

  和先生谈恋爱的时候曾经很霸道地对他说:“只要我想下棋,你什么时候也不能阻止我。它排在你前面,谁让国际象棋比你先到呢!”“好吧,谁让你把初恋给了棋呢,我只好排在它后面了。”好脾气的他用玩笑般的语调回应了我的无理要求。两个人一起长大,我的孩子气,他懂;我对棋的痴迷他也明白;我的倔强他更能包容。所以,后来这个人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我的老公。

  下棋的过程很快乐也很艰辛,残酷的竞技场上哪里有那么多容易事儿等着你,能够笑到最后的棋手都是从一次次失败的洗礼中走过来的。下棋的收获不仅仅是令你成为一名优秀的棋手,通过下棋的过程你还可以领悟人生的道理。很多时候,自己都用下棋的逻辑推理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事实证明好棋手一样可以在其他的领域游刃有余。

  国际象棋是我永远的亲密爱人,会像自己的老公一样伴我共度人生旅途。因为,我们彼此都能读懂对方,不累。

  顺便提一句,到现在,下国际象棋也是一项物美价廉的爱好,商店里只需花十几元钱便可以买到一副国际象棋。棋盘是木质的,棋子也是立体的,比以前高级了许多。

  女儿的爱国情

  2004年9月,为了迎接国际象棋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我们国家队到偏僻山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封闭训练。训练苦一点,生活条件差一点都算不了什么,但见不到孩子却是我这个妈妈棋手最痛苦的事情。

  特殊时期,事业为重,想孩子就打电话吧。话筒那一方尚不到2岁的女儿总会说出一些令我感动的话,“妈妈,你安心训练吧,别想我。”“妈妈,我梦见你了。”“妈妈……”很多话一听就是家里人事前排练过的,免得让我惦记。可小家伙说着说着就加上自己的话了,刚刚还让我不要想她,紧接着就来一句“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呀?”,仅仅几个字就让电话另一方的我落下泪来。

  2004年中国女队参加奥赛的任务是争取卫冕夺取四连冠,小佳颖好像知道妈妈的职业性质和此次比赛的重要性似的,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红旗飘飘》这首歌,她喜欢得不得了,这首歌的最后一段更是她的最爱:“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对于当时还只有1岁零10个月的女儿来说,歌词最后一句无疑太长了,小家伙嘴里紧忙活,却总是唱得不利落。对于驰骋竞技场十余年的我来说,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上高高飘扬是内心最强烈的前进动力。知母莫如女。

  年幼的女儿从心底发出的对五星红旗本能的热爱之情源自家庭有意识的培养。平常家里很少让孩子看电视,但我们总会准时让她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几分钟的节目。一方面广告的电视画面转换快,女儿喜欢;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等着七点正式新闻节目开播之前的奏国歌和升国旗的画面。大概从女儿八、九个月开始,只要国歌响起,我们就扶着孩子起立,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奏国歌和升国旗的意义。所以,别看女儿人不大,爱国心强烈着呢。

  小佳颖平常的话特别多,小孩子的逻辑和表达方式大人们有时会一下子跟不上。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家里其他人小家伙还会耐心重复,直到大家明白为止,但对我们家先生,女儿就“刻薄”得多,大有爸爸听懂没有也无所谓的劲头儿,这真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次我们忍不住问她原因,你猜小家伙怎么回答?“爸爸听不懂我的话,因为我是中国人!”孩儿他爸当时的表情就有点傻!嘿,小家伙知道自己的爸爸平常在国外工作,还真内外有别呢。

  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对教育孩子更增添几分信心。

  我看亚萍

  女孩子起名叫亚萍的不少,但全中国最有名气的亚萍恐怕是邓家的那位身高勉强达到150厘米的闺女。没错,我说的就是邓亚萍,那个带有传奇色彩永不服输的乒乓球女王。

  认识亚萍有些年头了,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期,经常在各种体坛颁奖晚会上碰到。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彼此点头笑笑算是打过招呼。那时我们都小,生活中除了训练比赛还是训练比赛,大家从事的运动项目也不一样,想想也确实没有什么其他话题好聊的。

  这些年就这么过去了,隔三岔五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彼此的消息,虽然不常见面,但遇到了还是老熟人一般。

  这两年,因为创办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系列活动,交往密切了起来。亚萍已经不再是人们记忆当中的那个梳着马尾辫眼里露着杀气的她了,如今的亚萍更像一个风度翩翩的外交使者:高跟鞋、正装、适度的微笑、从容的谈吐。如果不是看到做事时她身上还“残留”着那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儿,很难把今天的亚萍和从前的她联系到一起。

  亚萍是一个率直、喜恶都很外露的人,当作为冠军委员会主席,当她谈到十佳劳伦斯回报社会的宗旨时,总会很深情地谈到她本人以及很多和她一样的家境普通的孩子今天之所以能够在体坛上有所作为,离不开我们的举国体制和全社会的支持。所以,今天当我们能够凭借自身体育明星的效应去影响更多的人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并引导青少年走上健康人生旅途的时候,我们,当然会义不容辞地去呼吁、去争取社会上更多力量的支持。这份爱伴着我们成长,现在我们用爱心去回报社会。

  亚萍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做事情时骨子里的执著,一如当年打球时的全力以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是一个纯公益组织,今年夏天,冠军委员会在北京一家新近装修好的饭店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这家饭店也将成为委员会日后的办公总部。当有记者提问如何及时了解冠军委员会推出的活动动态的时候,亚萍像个广告宣传员一般脱口说出:“请来电拨打6357四个6转5010”。闻言会场笑声不断,然后记者们拍手叫好。并不是因为亚萍记住了电话号码,而是因为她的努力用心。成功的女性接触过不少,才华更是各有千秋,但真实不做作,成功之后还在继续不断攀登的人不多。生活中接触越多,心里越佩服亚萍,她属于那种很具有领导才能和感染力的人。

  闲下来的时候,我们一起谈婚姻家庭,谈服装采购,谈教育孩子,谈各自的苦恼,有时候还很八卦地互通一些小道消息,这时候的我们都很女人。

  “该有的都有了,还活得这么辛苦,累不累?”这是我被问过的最多的问题,被问得多了,还真有几分想不明白了。同样的问题我给了亚萍。

  “怎样活才不累?咱们这种人歇下来恐怕会更累。”亚萍想都没想就给了我答案。

  有时会听到周围的人把我们两人联系在一起比较,可能因为我俩都在运动领域中经历了奋斗、成功、后又读博士、事业转型,而且看起来在不同的领域还都挺能干。对此,无言以对。总觉得,亚萍和我只是看起来很像,但骨子里她渴望成功,我更向往某种自由。所以,亚萍做事努力中透着执著,相比之下,自己则显得有些散漫。可能,我也应该学着成龙那样称呼她一声“亚萍姐”吧。

  这声“姐”叫得与实际年龄无关。

  下棋的女人

  一谈到下棋,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把这个项目归属到男人名下。一点都不奇怪,棋下得好的大多是男人,棋下得不好棋瘾却很大的绝大多数还是男人。

  身为女人,从小就喜欢下棋,然后棋手成了我的职业。女棋手的身份经常让别人把我视为天人,运气好的时候人家会说下棋的女人冰雪聪明、有毅力、端庄沉稳之类的赞美之词;运气差的时候就变成下棋的女人性格孤僻、精于算计,挺明白的人干什么职业不好,下什么棋呀!

  偏偏,我端定了下棋这碗饭,而且这条路越走越有滋味。

  其实,女人下棋有很多优势。首先,下棋是一项锻炼大脑的运动。众所周知,脑子越用越灵。告别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做个聪明的女人有什么不好。

  其次,女人输棋时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解脱,于是下棋只剩下了快乐。

  初学下棋的时候,能够耍“赖皮”是下棋最大的乐趣。那时候女孩子下棋的人少,因此在训练班上总会享受到开小灶的待遇。长大了,下棋从游戏变成了竞技,不过很快我又发现了做一名女棋手的快乐源泉———女棋手比男棋手更超脱。棋下到了一定的水平,一盘棋的对弈双方不仅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而下棋的过程却是任何人都无法保证不犯错误的。男棋手犯错误之后,他的痛苦比女棋手更持久,受到的打击也更大。这可能与社会价值观有关系吧,男人总觉得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主人,在棋盘上更是自负。女棋手则不同,下棋时会竭尽全力,对局结束,一切皆成为过眼云烟。这可能与女人的心态有关,做一件事并不是非要如何如何,何苦跟自己过不去。

  再有,会下棋的女人会给旁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小时候看那些女国手,内心深处羡慕得不得了,觉得她们简直把聪明、美丽、风度都占尽了。想像一下,女人到了高手境界该是什么模样?棋盘边上,她可以像电影明星嘉宝一样玉指纤纤,可以像撒切尔夫人那样铁腕困住对手,可以像怯怯的小女生一样招人爱怜……让旁人想象去吧,反正女棋手的世界神秘而又平凡。

  生了个聪明的女儿,合适的时候我一定会教她下棋。长大了,做一个会下棋的女人,挺好。

  谢军/著(节选自《下棋的女人》,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