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范长江应是新闻记者时刻铭记的榜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06:00 光明网
侯书议

  范长江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跋涉。这段劳途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但如此,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他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事变中心,对周恩来进行采访。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报道。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报道的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

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每想到此就不免令人心潮澎湃!

  而近年来一股不良风气也蔓延于新闻界了,新闻报道前后不一者较多,偏离主题者较多,关乎国计民生者较少,关乎百姓生活者较少,一版报纸读下来,看到的娱乐化、粗俗化、猎奇化成为当今新闻一大诟病,也成为一叠报纸的最大份额。既然如此,还有必要朝厚多、量大去奔吗?显然没有必要了。总起来看有那么一小搓新闻记者做的是令人相当失望的。据我观察,略总结一下当今做记者的几点不厚道之处:

  其一,常常自己打自己嘴巴子。有些头天报道的新闻事件,在第二天看到的新闻中,就有可能变成另外一个谜团,突然来个大变脸,弄得读者一头雾水。读新闻好像读侦探小说一般。老百姓可不是个个都是福尔摩斯!究其原因,从第一天报道的与第二天报道的对比来看,显然带有记者没有实地采访,没有深入第一线扑捉重要线索或者第一手资料,就凭空根据自己的大脑思维撰写新闻稿件,没有意识到新闻从业者所具有的道德,而只凭一面之词,甚至是听风就是雨,耳闻就是实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本想拿事实说事,发现这种新闻模式不只是一家报纸或者两家报纸所具有的病,几乎成为新闻记者采访的一个招牌动作了。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一个事件曝光出来,只要新闻里面记者用到据某某悉、据某内部人士说、据某政府官员透漏、据某目击者反映等等这些词汇时,这样的新闻十有八九会在再报道中出现变故。

  其二,独家新闻惹的祸。现在报纸媒体为了加大自己报道奇特新闻的力度或者说为了第一家报道新闻事件,不惜仓促撰稿,没有具体核实核查清楚就发文出版了。这些不但都源于现今新闻媒体的不正当竞争有关,其中也关系到记者奖金与新闻报道量以及轻重程度有不可脱离的关系。其实业绩与奖金挂钩不是不好,只是被某些记者给“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其三,离现实生活太远。有些媒体并未真正做到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职责,不敢于直言,不敢于说话,不敢于直面现实,关于不痛不痒的问题倒是敢婆婆妈妈地说个没完没了。譬如,张大爷的家鸡下个鹅蛋,王大妈家的狗崽生了二十胞胎,李小姐的宠物猫生病医生彻夜赶到其家中为猫治好痢疾,赵姓家的儿子五岁长到一米九的个头一顿饭吃十几个馒头喝七八海碗汤……成了当地新闻的主打头版头条。而国际新闻的版面也多如牛毛,老百姓朝朝暮暮都看国际新闻,不看也得看,不看订的报纸不白费了。所以造成此种现象,每一个老百姓都对国际事务耳熟能详,甚至比有些国际事务专家分析得还头头是道。不像早几年说得笑话那样,你知道“波姬小丝”吗?不明白者以为是个啥鸡名?听说过母鸡、公鸡、柴鸡和肉鸡,就是不知道还有个“波姬小丝”。这些还要多拜托这些新闻记者的“熏陶培养”和“栽培”啊!这又与老百姓的切身生活何甘?正如原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同志曾公开批评当地报纸说:“贵报离长治太远,如再不改,不如改名为‘世界晚报’”。我想这也成为当今媒体的一种见怪不怪的通病了。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其四,近来媒体曝光记者腐败、与当地政府部门勾结……也初现端倪。就现象而言,确实存在着这些不良的负面影响,成为公众谩骂之列的不良记者!有些三流小报甚至以猎奇、偷窥、揭露名人生活隐私“为己任”,来招徕读者吸引眼球!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一文中说:“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是真的;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明眼人决不会过分的责备新闻记者。但是,新闻的威力其实是并未全盘坠地的,它对甲无损,对乙却会有伤;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吞声忍气,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于是阮玲玉之流,就成了发扬余威的好材料了,因为她颇有名,却无力。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先生说的,不也正是当今某些三流小报记者一针见血的白描与画像吗?

  范长江自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当今的新闻记者,特别娱乐记者确实有必要向老前辈看齐了,范长江的人格风范应该是你们永远做人的榜样!不但要遵守相关新闻法规,更要遵循新闻道德,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为百姓服务,为社会精神文明服务。正如正如老报人袁鹰在《同舟共进》(2002年第12期)上发表文章说:“顶重要的就是要替老百姓说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