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股权分置改革大功告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10:01 东方网

  股市又成为大家热衷谈论的话题。因为自2005年7月份中国股市见大底以来,上证指数最高已经上涨了近70%,成交量也是不断放出,交投异常活跃。关于这一波行情的原因,笔者在2005年11月份《价值》杂志主编张志雄先生主持的价值圆桌会议上已经表达得比较清楚了(会议内容全文刊登在2006年第2期《价值》杂志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现在市场普遍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大功告成,阻碍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个毒瘤即将被全

部割去。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归因于最高当局及证券监管当局以科学发展观(综合理性)为指导,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也归因于市场参与各方中的有识之士。

  在我直接交往过的人当中,李青原女士和李振宁先生为股权分置改革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和李青原女士见过两次。第一次是2003年,李振宁先生推荐笔者参加了范福春副主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的股权分置改革座谈会,当时李青原女士陪同范福春副主席出席了会议。第二次是2004年,李振宁先生和我就上工股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到中国证监会向时任规划委主任的李青原女士、波涛委员、王欧委员作了汇报。从这两次的接触看,李青原女士对推动股权分置改革持非常坚定的态度。至于李振宁先生,我们曾就股权分置问题讨论过无数次。记得2005年股权分置试点刚推出时,他在北京,我在上海,我们通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一起讨论稳定政策预期的配套政策。他的分析既有理论的深度,又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据我所知,他的很多观点被认可,很多建议被采纳,他也成为尚福林主席的高参。

  上海知名企业家、上工股份公司董事长倪永刚先生也曾为股权分置改革竭尽全力。2004年7月,他已是癌症晚期,但他全然不顾病痛,努力争取上工股份成为股权分置的试点公司。他的敬业精神忘我精神一直感动笔者。可惜他英年早逝,惜哉!

  回顾自己这几年的观点,笔者虽然人微言轻,但始终为股权分置的改革呐喊。笔者先后撰写了十余篇论文呼吁尽快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呼吁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前暂停股权融资,以便停止增量;呼吁在解决存量问题时,不能只用经济理性,而是要用综合理性,非流通股股东要向流通股股东让利。

  现在中国股市的一个毒瘤终于要被全部割去了,割去毒瘤的中国股市焕发出了巨大活力。中国银行、国际航空、大秦铁路都已相继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也将在10月份登陆市场。这意味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融资功能已经完全恢复。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中小投资者不再“远离毒品,远离股市”,而是积极入市。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股权分置问题只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毒瘤,解决它固然有利于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我国股票市场效率的提高,但是决不意味着中国股市从此一路坦途。中国股市还有另外一个毒瘤,这个毒瘤更为隐蔽,根除这个毒瘤的难度也更大。如果不割去这个毒瘤,那么中国股市依然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依然很难有建立在上市公司内在投资价值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大牛市,依然只会有资金推动的牛市。这个毒瘤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

  先看内部人控制。全流通以后,大股东的利益直接和股票价格相联系,因此,按道理来讲,大股东会对内部人控制非常关注,进而内部人控制现象会大大减少,内部人侵占股东利益的行为将得到抑制。但是,实际情况并非这么乐观。其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相当一部分是国有的,而且大股东的管理层一般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有些甚至是一体的)。所以完全可能出现大股东的内部人和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合谋侵占大股东的利益以及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在大股东的所有权不到位的情况下,内部人控制依然是一个难题。再看大股东控制问题。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不关注公司股票的价格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但是认为自此以后,大小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恐怕过于乐观。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操纵财务信息将中小股东玩于股掌之间,也可以在两级市场上直接操纵股价,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事实上,在这一波行情中,沉苛再度泛起,内幕交易,坐庄恶炒,证券从业人员买卖股票,大股东操纵,利益输送,时有发生。因此,在股权分置改革落幕后,监管当局的工作重点必须及时转移,实行最为严厉的上市公司监管政策和基金管理公司监管政策,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严惩大股东控制行为,严惩内部人控制行为,严惩市场操纵行为,严惩内幕交易行为,严惩利益输送行为,严惩证券从业人员买卖股票行为。唯有如此,上市公司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股东的财富才会真正地不断增加,真正的牛市也才会出现。由此来看,市场监管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刘熀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