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指点明灯的余大师有点口不对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12:00 信息时报

  时报新闻眼

  既然不屑于走向民间、走向底层、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代言,作为旁观者也有个建议:余老您还是继续展示那南来北往东奔西跑周游列国的儒雅身影、保持那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谈笑风生的才子造型吧。  ——李斌

  李斌的博客:在左路飞翔http//manflb.tianyablog.com

  82年前,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南校区所在地)学生自发组织黄花岗纪念会,凭吊辛亥革命志士,孙中山先生亲临现场演讲,并提出殷切期望:“诸君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若干年前,笔者与一众同学在中大校园内为就业前景惶惶不可终日时,对于此训诫却是腹诽不已甚至嗤之以鼻的:试看今日之社会现状,不做大官,如何做大事?而如今,“余秋雨南大演讲:建议学生毕业后先从政”(《扬子晚报》9月22日)的新闻,似乎显示,当初曾毅然辞去了在普通人看来非常值得艳羡的职位——正厅级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并把这一行为当作一再表白其淡泊而不从俗的依据的余大师,要改悔了。

  当然,不应单凭这演讲上的只言片语,而误读了余大师的循循苦心。首先,他所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要达致这两点,需要“多参与公共事务,不断发挥自己生命的能量……”能够跟新闻标题扯上关系的不过是“毕业后不妨做一次干部”,而这,自然不能简单地与“建议学生毕业后先从政”画上等号。余大师不是组织部的,也无从指导广大大学生如何才能当“干部”。

  其次,现在大学生毕业后都挤破头想“从政”,一早已经为各种统计资料及校园调查所证明:《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大学生希望进入政府机关、工作5年后成为领导(中国教育在线6月30日)。这种普遍的社会认知也无需余大师赘言。

  大学生盼望做大官后做大事,直接显示的是就业志趣,侧面反映的则是价值观的衍变。对此笔者无意进行价值判断以及现实操作层面的探讨,想说的是余大师面对现实的价值取向,与其在演讲中对于学生的告诫有点口不对心南辕北辙。

  报道中说,他觉得现在特别需要一支“能够推行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队伍”,很多人“躲在自己的书斋里没能出来,人文精神非常淡漠”,所以特别需要知识分子的勇气和理性精神。是的,知识分子走出书斋没有错,可走出书斋之后呢?他的选择是避开了问题多多的现实,绕开了矛盾重重的当下,走向了他所谓的“人文山水”,为自己赢得了巨大声誉。

  他说,6年的行政工作使他改掉了自己“知识分子的毛病,也就是完全不顾及社会效果”,而且“文笔跟别人的不一样了,更负责了,更有效了。”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当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差不多快要抵消它所取得的成就,面对那么多的灾难、不公,却听不到余大师的声音,看不到余大师的文字。他走向了镁光灯,走向了名利场,走向了文化江湖——当顾问、当评委、当策划、当行者……

  当然,这是一个多元开放宽容的时代,这些或许就是他自认为“道义”的选择。但既然不屑于走向民间、走向底层、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代言,作为旁观者也有个建议:余老您还是继续展示那南来北往东奔西跑周游列国的儒雅身影、保持那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谈笑风生的才子造型吧。为大学生“指点明灯”这么艰苦的工作,就别掺和了。

  下不为例=含糊搪塞

  “郑州将严控类似奖励少林方丈汽车的表彰活动”(《东方今报》9月22日),可以看作是当地政府对少林释CEO获赠百万豪车遭受非议的一种回应,只是这种看似负责任的回应却反而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虽然释CEO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得道高僧的固有形象,但要为他抱屈的是,市场经济讲究效益,人家确实对于一方经济的发展是有极大贡献的。至少在少林寺附近居住的村民,就乐于谈起释永信给他们的实惠:“没有释永信,即使《少林寺》的影响再大,少林寺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出名,我们都沾了不少光呢”(《理财》5月19日)。人们所质疑的不过是奖励对象的认定方式以及奖励的钱物出自何处,担心纯粹是领导意志主观决定,纳税人懵懵懂懂买单。呼唤的是行政作为、决策程序的透明化。对于释CEO的奖励,究竟是对还是错经过当地政府的这么一搅和,我们这些局外人反倒更糊涂了。

  有媒体解读为“下不为例”。既然当地政府已经准备在利用少林寺品牌发展旅游经济拉动GDP的康庄大道上狂奔而去,突然来这么一下急刹车,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而如果做错了的话,自然应该马上改正错误。问题就来了——对当初出台这项奖励措施的决策人可有什么惩处的措施?很不好意思,就不告诉你。

  有关部门吝于作出价值是非判断或者干脆说回避了关键问题,当然有自己的小九九。“下不为例”并不意味着“下不违例”,释CEO也很难成为当地政府奖励计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个受益者。不可以奖代补,就是说以后补助就行了,至于这个“补助”采取什么方式恐怕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只是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下如此含糊搪塞将错就错,让人看到了一种慵懒懈怠的官场恶习。而这么一条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措施出台后,可想而知,那些做出同样成绩和贡献的人将得不到合理的褒扬和激励,无疑是极不公平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