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介绍中国不应只是“文明古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14:57 新民晚报

  ◆沈志文

  看了周质平教授写的《为什么用“博物馆心理”看中国》,感触颇深。因为在我所在的学院成立之初,曾经发生过两段小插曲,和周教授提到的美国学生的故事“异曲同工”:一位外籍女老师带了整整八箱的行李,吃的、用的、穿的,无所不包,光鞋子就占了一个大纸箱,颇有当年上海姑娘下乡插队落户的架势。问及原因,她竟然固执地认为上海无法像

巴黎那样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而在领略了上海的繁华和现代之后,她也为当初的举动感到尴尬不已。还有一位“发烧友”外教,带了整整500张风格各异的CD,结果付了高昂的关税,几经周折才将所有的CD带入上海,而他给出的“上海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的理由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来了不久,他就惊讶地发现自己煞费苦心带来的唱片竟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摇滚、乡村、流行、古典,各种风格的音乐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在国外刚刚发行的专辑。

  周教授在文章中提到洋人的博物馆心理其实是我们一手调教出来的,笔者也十分赞同。就好比产品总要有卖点,我们在对外宣传上总放不下文明古国的形象,以为这样能满足外国人的猎奇之心,使其产生崇敬之情,憧憬之感,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建立。殊不知,古老已被曲解成了落后和保守,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被定格在了百年前。若我们对此还能津津乐道,那岂不是最大的悲哀?

  我们一些做法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国人对自己民族成就的不自信及对国外情况的不了解。我们的潜意识中还残留着“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只能永远跟着洋人走”的思想。其实,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日益增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做出了许多堪称“奇迹”的壮举,世界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妄自菲薄绝对不是智者之思。笔者认为,要扭转西方民众对中国的思维定势,外宣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在巴黎协和广场、纽约百老汇设立介绍中国大都市发展近况的巨型广告牌,创建图文并茂、符合外国人阅读习惯的英、法、德、西、日等多语种网站,吸引外国民众了解上海的真实面貌。

  (作者为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副院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