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土地调控扼“以地生财” 地方财政需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11:40 中国新闻网

  7月26日消息,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导致最近两年来我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工程造价之外的其他因素,而需求因素并不是价格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针对地方财政严重依赖房地产特别是“以地生财”问题,国家最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自房地产宏观调控以来,针对地方政府发出的促使地方财政回归理性的信号,意在提醒地方财政注意潜在的风险,寻求增长转型。

  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直指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软肋”。管理层还明确表示:建立在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之上的财政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专家认为,现在断言房地产行业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出现全面下降、面临拐点为时尚早,但面临市场、社会和宏观政策的压力,地方财政必须未雨绸缪,才能规避被动紧缩的风险。

  在这个问题上是可以史为鉴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很多个人投资者及以内地地方政府、国企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盲目跟风“炒地皮”,导致总量巨大的资金套牢甚至烂在遥远的海南、华南沿海等地。

  那么,本轮房地产风潮过后,资本可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其不同之处一是沦陷资金数量更大,二是套牢或者烂在自己家门口。当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惯性、“08奥运”预期、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还能支撑相关投资在高位横盘甚至震荡拉高一段时间,但这场“夜宴”之后的市场走向,恐怕有些机构投资者和有“专家理财”团队的一些大城市地方政府心知肚明。

  至于在这种格局下地方财政未来向何处去,很多专家建议必须注重培育服务业、金融业、先进制造业。只有依托以效率和科技为先导,具有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的地方财政,才是健康和有效的地方财政。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苏晓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