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自缚手脚 台当局应早日去除40%上限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17:55 中国台湾网

  台当局为企业西进投资大陆设下的净值40%上限,就像一块绊脚石,阻挡了企业在台湾上市的步伐。台媒今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不除去这一障碍,“金管会”制定的“250”目标就只是一句空话。

  文章开篇说,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陈树最近十分忙碌。一面要行文台“经济部”,建议释出“中油”、台电一成股权,推动“国营事业股票”上市;又要回娘家台“财政部

”拜访,争取台湾银行、土地银行及台湾烟酒公司上市;同时还四处拜会证券商,搜集活络资本市场的建议。这连串的行动,都是为了“金管会主委”施俊吉设下的三年内推动250家公司新上市上柜目标。依过去的经验,这个目标并非高不可攀;但业界心知肚明,只要对大陆投资净值40%的上限不除,不论陈树再怎么打拼,250都遥不可及。

  文章介绍道,为响应台“行政院长”苏贞昌的“大投资”计划,台“金管会”也订定多项促进投资目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09年以前,推动90家公司上市、160家公司上柜的“250”目标。在三年前,要达成这个目标轻而易举,2003年以前,几乎每年都有30家以上公司初次上市(IPO),新上柜的公司家数更接近百家。2004年以来,情势丕变,上市、上柜家数都腰斩,上柜尚能维持二位数,新上市则从去年的13家,锐减到今年前七月只有4家。同期间因合并、经营不善而下市者,更超过上市者;因而上市公司家数还净减少,至今无法突破700家大关。

  文章认为,台股初级发行市场停滞不前,一部分是受到博达弊案后重建市场纪律、实施承销新制的影响。于2004年成立的“金管会”,初始运作不顺,既未在第一时间关注并因应市场急冻之势,市场监理方向亦拿捏不定;例如一度闹得满城风雨、最后不了了之的鸡蛋水饺股退场说等,也难辞其咎。再者,自2004年陈水扁连任正当性受质疑以来,岛内政局陷入动荡不安,亦大大干扰了市场的运作及企业的信心。然而真正让企业对在台上市筹资裹足不前的,则是台当局为企业西进投资大陆设下的净值40%上限,箝制效应日显。

  文章讲,40%上限源于李登辉时代的“戒急用忍”,依资本额从小至大,订了20%、30%、40%的阶梯式投资限额,除了限制企业西进扩张的步伐,也寓有促进企业在台相对投资的意义。在台商投资大陆初期,这项禁令的影响尚不明显;但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及营运扩张的需求,超出或逼近限额的企业愈来愈多,去年底时已有近二成上市柜公司面临无法继续投资大陆的困局,也影响到大陆的扩张与布局;而这样的企业只会多不会少。

  面对40%紧箍咒的强大威力,企业一方面强力要求台当局松绑或撤限;另方面则是自力救济,而且其作法包罗万象,最常见的就是把大陆投资利润留存大陆,以盈余再投资当地;需要大额、长期性资金时,企业就会选择到没有资金运用限制的市场筹资,有40%限制的台股自不在考虑之列。因此,近两年来,香港市场蓬勃发展,其中有不少企业是因面临40%的上限,不得不分拆大陆事业在香港上市;也有不少早期以自然人名义赴大陆投资的“无根”台商,因回台上市无门,只好选择在香港挂牌。

  令人忧虑的是,这股风潮来势汹汹;根据券商的资料,约有50多家台商正等着到香港挂牌,而且其中不乏知名企业集团的子公司。从开枝散叶的角度看,台湾企业能赴海外上市,表示企业成长潜力受到其它市场投资人的肯定,并非坏事;但如果是市场彼长我消、是台当局的投资禁令将企业推向海外、企业海外投资的果实无法回馈母公司股东,甚至有朝一日,海外子公司壮大后竟回头吞噬台湾母公司,台股的空洞化危机就绝非危言耸听了。

  文章指出,一个市场要能吸引企业上市筹资,需要很多的条件配合,例如本益比、市场流通性及周转率、产业群聚性、上市柜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交易效率、“政府监理”及纪律等;台股在这些方面纵然仍有待改进的空间,但相对于同级市场,其实并不逊色。然而,即使台股具备了这些条件,只要40%这个禁令不撤,台股就硬是被比了下去;尤其,台当局限制前往投资的区域还是目前全球成长最快速的经济体。因此,无论是推动国际板,或放宽外资投资部分不受40%限制,期待推动250的“金管会”,除了订目标,不能有切中要害的作法,也是枉然。(海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