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导大片为何老让我们失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0:17 红网

  宏大的置景、华丽的阵容、古装的人物、炫耀的画面,当然还有慢镜头中飞扬的马蹄、四溅的水花、飞鸣的响箭,又一部名导大片《夜宴》和我们见面了。去年,当陈凯歌的《无极》公映之际,一位青年作家曾说,“看来我们错怪了张艺谋”。那么,今年我们怎么说呢?或许是冯小刚当年的“一声叹息”太过悠长。

  老实说,我们的心情很复杂。失望中还有惋惜、还有忧虑,甚至还有悲壮和怜悯。

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到《夜宴》,张艺谋的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即将公映,据说也还是老套路。名导们一个个仿佛骑着堂吉珂德的马“千里走单骑”。特别是冯小刚的重蹈,这意味着已经不只是所谓第五代导演的最后冲刺,也不是名导们个人“电影情节”的较劲,而是关系着我们国产电影的前景,关系着中国电影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一次次努力、一次次令人失望,而且可以说是我们内地最有实力的导演在叫阵。这就不能不引起国人更多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

  思考也很复杂。观众在思考,传媒在思考,我相信、名导们自己也在固执中苦恼着。只是名导和我们的思考互相隔膜,目前还难以沟通。名导和新闻记者以及观众之间的隔膜已经相当公开,这不仅流露在冯小刚的唇齿间、流露在陈凯歌与《一个带血的馒头》的官司,其实在张艺谋同斯皮尔伯格的一次交谈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他说:“一个电影公映以后,第二天我看到的都是媒体记者们写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反映普通观众的立场呢?我真的不了解普通人。”他甚至“希望有这样一个机构,能真的不带偏见的调查一下各个层面的观众,有一个科学的抽查”。媒体记者是不是都带偏见固然不好一概而论,记者的文章是不是反映了普通观众的立场也不尽然,但导演们与我们普通人的隔膜是显然了。

  做为普通人,我们也理解他们的执著,相信他们的真诚,更宁愿相信张艺谋说的,不是为了得奖拍电影、不是为了挣钱拍电影、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拍电影,更不是为了外国人拍电影。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能理解张艺谋充满感情和爱的“电影情节”、以及他的美学追求,能理解陈凯歌对人性的某种思考,能理解冯小刚对世态人情的幽默(可惜这种幽默在《夜宴》中不见了,连一句对白也没有留下)。但是,当他们的头脑纯粹用镜头语言思维而脱离生活语言,当他们的表达把故事尽量抽象、抽象得如同庄周之蝶;把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尽量简洁、简洁到只是符号;把人性和人的命运统统包藏在不知猴年马月的古装里的时候,我们就实在看不懂那些豪华和铺张。那怕这次冯小刚从莎翁大戏里寻求灵感,影星们依然木偶似的进不了角色,观众也只能在一阵眩晕之后报之以一声叹息,当然没有忘记事先掏腰包。大片如此“大”法,如此套路,名导们也“真的不了解”我们普通人。

  也许名导和我们普通人沟通已经有些困难,那么名导和名导之间的沟通该要容易些吧。就拿今年四月间张艺谋和斯皮尔伯格的那次交谈来说吧。斯是国际著名的大片大导,他导演了《拯救大兵瑞恩》、《慕尼黑》、《辛德勒名单》,还有《侏罗纪公园》、《世界大战》等等大片。他赞赏张的画面语言,然而也坚持自己的语言。当谈到现在是否靠科技决定电影的时候,斯立刻断然地说,“不,故事决定电影”。在我们外行听来,他的意思仿佛还包含大片之“大”并不完全是由形式决定的。他在谈话中反复说,他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历史和未来。他是把人性、感情、爱同人的命运、人类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具体的故事“大”起来的,而不是把它们抽象化。不是说只有抽象化才能成为国际语言,文化的交流也不一定需要符号代码。或许,名导们对艺术的追求太执着,从艺术的角度探讨一下他们的大片套路,比动机的怀疑反倒更能消除名导们与我们普通人之间的隔膜。我感觉斯导倒是更通情达理、也真的了解普通人。为什么这位北美大导反而更了解普通人,这我就不好深说了。

  做为普通人,我们也很渴望名导们的了解,不过不一定凭专门机构调查。也许,无论是名导也好、记者也好,只有消除我们之间的隔膜,真正了解我们普通人,了解我们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大片才能真正大起来,我们的国产片才有希望,也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风光风光。我们真的不想再一次失望。

稿源:红网 作者:曹宗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