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守富 一心二用亦奇才(每周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0:39 人民网-华东新闻

  一身规板方正的穿着,腰板挺直,表情和举止更多透露出内心的严肃和沉稳,沉默时总似在思考,一旦说话,一口浓重的山东音。

  山东老乡?官员?企业家?学者?都是,都像。从外表上惟独猜测不到的,是他的艺术身份:诗人、书法家、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一个文艺通才,却不太合乎人们心目中“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定式。

  如果有机会将这类判断人的“习惯”、“偏见”说给张守富,他大概会拿出他的新书《观念决定命运》,或者用他“观念更新通百变,一心二用亦奇才”的诗句,来提醒我:常理决非真理,人要学会改造自己的思维习惯。

  大潮起落奏强音

  一位驻沪办主任的心事和作为

  1949年出生的张守富,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在的身份是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上海山东商会会长,山东大学兼职教授、编审,上海齐鲁书画院院长。

  驻外省市办事处主任的职务,多的是日常繁杂事务,需要的是广收信息、广交朋友,足够忙碌到日日被事务填满。担任驻沪办主任的7年间,张守富想着的,是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如何利用好上海世博会等商机,更多参与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建设和开发。每年,他都从上海分批介绍组织上百位外商到山东各地进行投资考察,组织山东在沪企业建立商会增强凝聚力,成立山东农副产品协会,让山东的优质农产品在上海这一市场和窗口“天天展”,组织在沪山东籍科研、医疗等人才成立专家博士团,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也为乡亲义诊咨询……

  最让他自豪的,还有几年前临危受命,出任上海山东齐鲁实业总公司总经理时的业绩。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齐鲁大厦,因为种种原因,曾“瘫痪”了10年。张守富上任一年,便让齐鲁大厦流光溢彩地矗立起来,又以精心策划和高效率经营赢得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的信任和合作,打造出一间效益显著的四星级酒店。那段有着数不清的压力和艰难的日子,张守富显露的是战士本色。他曾心力交瘁病倒,却在精神稍好后坚称“没事”执意出院,也曾面对流言是非温和而坚决地强调“不说事,做事”。一直到建设工程结束的庆功会上,他才带头大碗饮酒,泪洒当席,在当天写下“人生几度醉,傲骨百年春”的句子。

  砌墙无大小,列队任纵横

  为官甘做“砖”,作诗近古风

  以诗抒怀、纪游、明志,是张守富职务之余数十年不变的习惯。

  从参加工作至今,他的职业岗位频频更换,且每次调动,工作内容都有极大反差:从部队的文艺兵到新闻干事,从纺织检测到计量科研所,从区县长到主持编纂省地方志,从行政管理到企业家……每一次,他都能较快地进入角色,履行职责。

  在他的诗里,几乎每段履历都留下了痕迹,连缀成数十年的人生心路。300多首诗里,出现最多的意象是“牛”——属牛的张守富,自觉不自觉地以牛自况,办公室里,也放了头低头拉犁的拓荒铜牛:“耕耘拖犁不知休,踏破四蹄无怨尤”、“服从听吆是我的天职,埋头实干是我的惟一”……

  对于公务员的职务,张守富还有一套“砖头”论。他曾写过《咏砖》诗:“出生泥土中,挤轧始成形。火烤身心直,雨浇筋骨凝。砌墙无大小,列队任纵横。上下何曾计?高楼赖汝升。”聊天时,他用更直白的话说:“公务员多少像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可能用来盖大楼,也可能去垒猪圈。我们要自问,我们能不能做到被放在哪里,就抵一块砖的作用?”

  读张守富写得最多的旧体诗,看见的是一位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官员的内心情感。初从政,自律“勤政岂谋利,尽责不厌贫”;做区县长,做《查牛案》讽刺吃喝腐败风,怜惜农民兄弟:“人间大米晶莹白,茧手双双磨出来”;任驻沪办主任,出差游览、出国考察招商机会多了,别人走过看过即罢,他却在紧张的行程里一路记录行踪,或抒思乡怀人之情,或起今昔之叹。

  张守富的诗,做得自然,用他的话说,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用毛笔写信、起草文稿,让书法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光是“业精于勤”,境界日进,更因“日常”而得心应手,自然而然。

  观念决定命运

  厚积传统,更能把握现代

  张守富曾主持山东省地方志编修,并参加全国方志研究工作8年。他主编、总纂各类志书近百部,其中《王羲之志》、《颜真卿志》、《孔子故里志》等,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因为编写各类专志,他跑遍各地历史资料藏馆,研究大量书法遗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观和书法风格;也因为认真修志,让他读熟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待到他“转行”到上海时,一本《修志随笔》很快成书出版。

  浸淫于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张守富对于一个古老民族走向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反差和冲撞,有着更为敏锐和深刻的感悟。曾有一次出访日本,他们为了表示礼貌而提前多时到达会见地,却无人接待,日方对时间的精准掌握和高效率处理,让他不习惯却也开了眼,他开始琢磨:造成不同行为选择的,究竟是不同的机制、方法,还是观念、文化?从国内到国外,从北方到江南,在不同岗位和角色里,他时时留意观察分析,最终形成了两本书:《观念随笔》和《观念决定命运》,寄望于让更多人摆脱僵化落后的观念,学会多角度思想。

  作诗为文,随时留意琢磨,张守富的成功,有才情天分,更多的是“有心人”的收获。他的身边,常年带着小纸条,有所得即随手而就,积累到一定时候再加整理。见多了为公务与生活的碌碌无为而叹气的人,这样一种“一心多用”、“多专多能”的人生,令人羡慕,更多启示。

本报记者 姜泓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