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SCI”商品化当止(华南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0:39 人民网-华南新闻

  ●大音希声、大器晚成,真正有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创性、开拓性学术成果,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以数量确定成就固然不宜,按奖项和期刊级别论高下也不可取。

  近日,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建院二十周年暨生物系建系八十周年庆典大会上,20多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生命科学院的院长,围绕SCI(科学引文索引)泡沫论文的异化现象,以及如何完善SCI考核体系在科研价值评判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院长们一致认为,SCI作为客观评价学术成果以及科研工作者水平的考核指标,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唯SCI论”,以及“SCI论文可以换学位、兑换科研经费、兑换职称”等SCI商品化的现象,则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

  可以说,SCI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称做“SCI论文”。能否发表SCI论文,已经成为国内评价科研工作者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统计显示,目前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美国物理学会期刊也透露,“过去十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这种局面?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不仅成果得不到转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其二是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职称的衡量手段之一,也是统计其发表的论文数量。而职称又是与教师的社会地位、住房补贴、学术声望甚至是在社会上的话语权紧密相联的。这样,教师很容易放弃科研花费时间长的项目,转而大量地写一些缺乏创新的论文,以满足考核评审时对论文的要求。在这种体制下,许多科研人员只能先顾及完成任务指标,也无所谓什么学术成果了。许多科研人员更是沦为论文机器,搞不清楚做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还是为了发表文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术研究是一种积累,不是做几天就有成果,更不是想创新就创新的,它最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大音希声、大器晚成,真正有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创性、开拓性学术成果,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以数量确定成就固然不宜,按奖项和期刊级别论高下也不可取。在笔者看来,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即论文与职称脱钩,使知识生产由全体公民手中真正转移到具有相当水平、具备研究条件的专业人员手里。惟此,才能使那些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以问学为乐事的学人静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生产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

程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