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质检部门的“破与立”(人民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2: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SK—II终于决定暂停在中国的销售了。9月22日,该著名化妆品品牌宣布暂停SK—II专柜运作,直至确认符合中国有关标准。

  该品牌停售,很大程度上缘于国家质检总局的介入。其权威检测报告表明,它的多种化妆品含禁用成分。

  近年来,关于SK—II的负面新闻不断,化妆品无成分说明,虚假广告满天飞。去年,SK—II因疑含腐蚀性成分而被消费者告上法庭。随着公众质疑声浪日高,质检部门最近正式介入调查。据广州宝洁公司发言人说,自1998年进入中国8年来,没有人对SK—II产品再进行过检验。

  虽说不少洋品牌在中国市场频遭质量“滑铁卢”,但这多半得归功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其他国家关于同类产品的检测结果在网上迅速传播。相形之下,我们对一些洋品牌把关颇为宽松。它们很少成为抽查对象。

  如“苏丹红一号事件”。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就含有添加“苏丹红一号”色素的食品一事发出警告。当年3月,亨氏公司生产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和肯德基5种产品中相继被查出“苏丹红一号”。一时间,食品行业开始彻查“苏丹红”,才发现“苏丹红”在洋食品市场分布之广、藏匿之深!

  再如,“立顿速溶茶氟化物超标事件”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一项测试分析发现;“强生婴儿产品问题”源自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食品与药物管理部门的发现;“芬必得止痛药调查”则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报告密切相关。

  由此说明,为了防止被动地对洋品牌进行质量追问,除了应破除对洋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自检标准的盲目相信外,也应当从监管方面,比如,对市场的日常监督和监督标准的完善上,在“破与立”思路上进行拓展。

  作为管理部门,质检部门“破”的思路应不仅停留在阶段性市场集中大检查上,比如春节查酒类,中秋查月饼,一次“质检风暴”,抓出若干坏典型。至于“立”,则更不能仅仅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评优”、“扶优”活动和“名牌认证”、“免检考核”。就拿“苏丹红事件”来说,10年前我们就将苏丹红列为食品禁用物,但并没有就此确立食品行业添加苏丹红的认定方法和监测标准,也从未查过苏丹红。这种情形下,携国际市场声誉和国际权威机构质量认证书而来的洋产品,常有被免检的“超国民待遇”,也就不足为奇。

  将市场监管的重心放在抓“坏典型”或树“好样板”上,固然有其意义,但还不能有力地加强市场监督体系,也容易给不良企业以可乘之机——想方设法挂上权威部门认证的“优质产品”、“名牌产品”的“免死金牌”,产品质量则可能“松一口气”。

  所幸,此种状况正在得到逐步改变。眼下,SK—II质量事件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国家质检总局这份报告的出炉及其市场效应,可看作一起标志性事件——不仅标志着洋品牌“超国民待遇”时代的终结,还标志着质检部门“破与立”观念的转变。作为消费者,我们期望质检部门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的常规检查上,无论这些产品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郝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