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科学理论——广东社科界专家座谈学习《江泽民文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9:33 南方日报

  编者按

  日前,本报和广东省社科联在广州共同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界专家学习《江泽民文选》座谈会”。与会者理论联系实际畅谈学习体会,一致认为,广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沿地区,已经向党和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东要当好排头兵,建设和谐社会,完成中央交给的新任务,就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现摘要刊登部分发言,敬请读者垂注。

  关于和谐发展思想的探讨

  李子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江泽民文选》,不难看到,早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已提出了不少关于和谐发展的思想,并在实践中进行过有益的尝试。

  高度重视全面持续发展,适时拓展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纲领,要求全党同志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并根据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特性,适时增加了“政治文明”的提法,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

  始终关注“三农”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实践中十分注意把“三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他提出并实施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措施。

  注重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对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形成东中西部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

  教育系统学习《江泽民文选》,要进一步提高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当前教育实际和社会实际,着力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现阶段,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功能缺位,学校教育功能严重超载,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功能的分担上与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存在很大距离,并且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教育系统要在和谐教育构建上,多出点子,多想办法,多做工作,做好工作。要着力培育大学精神,注重教书育人;走进家庭,增进家长教育责任意识;推动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教育功能;学校必须牢牢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教师必须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学生必须践行“成长、成才、成人”的目标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

  李宗桂(中山大学教授、博导)

  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在论述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强调了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密切关系:“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应当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在今天,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从而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因此,在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广东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而努力。

  指导伟大实践的先进理论

  王仁琴(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先进理论孕育和诞生在伟大的实践中,并受到实践的检验。《江泽民文选》就是顺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孕育和诞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和接受检验。

  国家的发展取决于执政党的先进性,执政党的先进性取决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成功,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科学。在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并善于运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社会与时俱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因此,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江泽民文选》的亮点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文选》的精髓和灵魂,它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执政党建设理论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系统地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它适时地回答了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性质、指导思想、宗旨、作风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成功地解答了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执政党建设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谷底、马克思主义遭遇质疑的国际大背景下继承、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保持了党的先进性,成功地领导着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实现了和平崛起。

  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保证

  汤应武(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江泽民同志指出:“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党的事业要前进,必须有回答和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立足于“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还要坚持“三个解放出来”,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江泽民同志认为,对很多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而提出的概念,就是对当代资本主义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十九世纪时期的概念。

  2001年的“七一”讲话鲜明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理论勇气和理论创新精神。“七一”讲话贯穿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对于这两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而逐步形成的科学理论。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李江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江泽民文选》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解放与人的发展出发,时刻关心人民大众的利益。

  在讲到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时,江泽民同志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成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有没有人格力量很重要”。“不仅要关心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而且要关心干部的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工作对象的根本利益方面,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更明确。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社会治安问题时着重指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党和政府肩负的重大责任。如果我们不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就是极大的失职。”在谈到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认为帮助老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才能对人民和历史作出交代,才真正体现党的宗旨。

  江泽民同志还深刻阐述了群众就业问题,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解决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

  总的来看,江泽民同志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的,把工作聚焦在为广大群众谋利益这一点上,从人的需要出发,围绕人自身的发展来考虑问题,从而在新形势下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

  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丁晋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社科工作者学习《江泽民文选》,应该做到:

  系统研读原著,勤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是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极为深刻,要真正弄懂并掌握好,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江泽民文选》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文献,是常读常新的政治理论巨著,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理论的精华,更是思想的集萃。社科工作者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要花真工夫,要坐冷板凳,做到“真学、常学、深学”,不能图形式、凑热闹。

  深入研究,善于思考。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0个方面的重要思想。作为社科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潜心思考,争取在这些领域多出研究成果。

  善于运用,学以致用。社科工作者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用有所成。要着力探讨研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探讨事关广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措施,为推进我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出真知灼见,提供理论支持。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既反映了一个政治家的素养,也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通读《江泽民文选》,我们不难发现,江泽民同志具有深厚的历史素养、浓郁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历史眼光,尊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尊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科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有效维护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尊严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历史地位。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回顾和总结;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取得的成就作出了客观评价;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作出了正确判断。此外,他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邓小平的不朽功勋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党的十五大报告则系统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江泽民同志指出:“十五世纪之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从汉代到明代初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一直领先长达十四个世纪以上。在那个时期,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发明中,相当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贡献。”这一判断,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符合历史的真实。

  尊重世界文明的历史。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文明呈现多样性的格局。江泽民同志认为,“不同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优劣高下之别。”在他看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特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这一认识,突破了传统的将社会主义置于资本主义对立面的藩蓠,为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以创新精神推进特区发展

  乐正(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深圳经济特区26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在特区的创新发展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特区创新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江泽民文选》中就有多篇关于经济特区和弘扬民族创新精神的文章。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城市,其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中国快速走过了现代化的起飞阶段,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现代化成长阶段。如何纠正片面追求GDP的发展理念,扭转某些领域出现的发展失衡现象,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需要特区以大量的创新实践来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其次,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由国际品牌的装配车间成长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大国和品牌大国。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经济特区义不容辞地应该扮演先锋和试验场角色。再次,在中国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把农民的市民化,与构建城市的开放式管理新体制结合起来,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深圳应该在改善外来劳工工作生活条件,更新城市人口管理思路,推进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探索现代化中心城市管理模式的新方法、新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26年的发展历程,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目前,深圳已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导战略,以此推进发展模式的真转真变。江泽民同志当年提出的“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和“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的三个理论创新丰碑,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思想指南和理论法宝。

  走出“市场崇拜”的误区

  徐俊忠(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博导)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多年来,中国的国力获得了空前的提升,社会沿着富足与繁荣的方向不断发展,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中国社会在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市场崇拜”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

  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市场崇拜”有两大突出表现,一是把市场的作用“神化”。市场经济是实现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许多人在狂热的市场崇拜下,陷入了市场万能的“单轨道”思维之中,把市场作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惟一的灵丹妙药。一味地把市场的作用“神化”,以至于否定其他手段对于经济的作用,只能是不断弱化乃至损害社会和谐的现实基础。

  第二个表现是市场原则的泛化。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有的人模糊甚至混淆了经济领域与非经济领域的界限,市场原则被不恰当地引进到许多非经济的领域,其结果是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离开了“货币”这一世俗的上帝就寸步难行。

  反思“市场崇拜”,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性,而是要使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有一个更为理性的把握。既不应该忽视市场也有其缺陷与失灵的问题,也不应该把市场原则向并不属于经济的领域无限制地推广。只有对市场经济的作用与其发生作用的界限有一个合理的认识与判断,才能科学理解并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社会条件。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胡浩民(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在《江泽民文选》中,有不少地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三农”战略性地位的高度重视,为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以极大的努力做好农村各项工作,不断解决前进中的新矛盾新问题,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促进农村的繁荣兴旺。“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江泽民同志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在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举,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之一。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