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医改新方案“难产”咎于“关门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9:45 红网-三湘都市报

  ■毕舸

  9月20日,卫生部起草了一份医改方案:基层小病治疗政府免费提供,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障,重大疾病则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此方案遭到财政部和社会保障部反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打算按照自己属意的“德国模式”另提一个医改方案。(《第一财经日报》9月24日)

  从这篇报道来看,卫生部、社会保障部提出的方案都基本能做到形式上的逻辑自恰,都强调了各自方案的优越性,也对对方提出方案存在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质疑。在这种互为攻守的争论中,令民众疑惑之处就在于:即使各方新医改方案在纸面上做得尽善尽美,但理论与实际往往存在相当距离,如此重大的路径设计,终究要让改革的“鞋”来套民众的“脚”,才能知道是否符合民众的真实需求。

  从此次卫生部率先提出医改新方案,到此后各部委的改革走向分歧,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关门博弈”。“英国模式”设想依靠卫生部内部的分析权衡,再添上几个相关专家的合计,从而形成最后的决策。这种既不与其他部委合作、更放弃了广大民众参与讨论的新模式,自然会遭到反对。而持有异议的部委似乎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宝贵的上层管理资源,就这样耗散于几大部委的各自为政上。大家都在按照自我意志,出台带有强烈部门主义色彩的医改新方案,结果造成相互矛盾,无法达成统一共识。更关键的是,这些医改新方案都属于关起门来,将民众拒之门外的少数人拍板,不免带有脱离国情、效率不高的先天缺陷。难怪在数千条相关网友评论中,大家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拜托,先听听我们的意见!

  “英国模式”也好、“德国模式”也好,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来自于满足民众的医疗保障需求、破解当下“看病难”症结,民众是医疗体系运转一线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切肤之痛,让其充满了参与新医改的迫切要求,医改新方案不能忽视民意所指。

  来自民间的智慧其实高于所谓的专家设计,民众从日常看病求医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对现存医疗管理体系的利弊更一目了然。在相关的网友讨论中,有人提出看小病由个人参保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来完成,国家建立100种大病全额免费机制,低收入贫困人口申请免费机制,再把药价医疗价格降下来;有人建议大力扶持乡镇,社区一级的卫生机构,让民众小病就近免费治疗。大病采取个人、社保、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建立专门的机构宣传,普及卫生知识,防病于未然……这些民间建议,也许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却让医改新方案的民意基础听取范围扩大,让民众分享改革的广泛参与权,也会在充分的准备下,不给未来的新医改运行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为今之计,医改协调小组不能再纠缠于几个部委的内部辩论,而应发出民意调查书,广泛征求民众(包括医务人员)的要求和呼声,再决定改革的方向和办法,这恐怕是避免未来新医改“多交学费”的惟一途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