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考古发掘和穿黄工程演绎“二重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09:56 大河网-大河报

  

考古发掘和穿黄工程演绎“二重唱”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一期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总工期的控制性项目。其间穿越黄河南岸的薛村遗址和北岸的陈家沟遗址。工程涉及的相关单位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正确处理好了文物发掘与工程进度的关系——

  穿黄工程跟着考古工作前进

  昨日,“文物保护世纪行——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宣传大行动”记者采访团来到了南水北调的咽喉穿黄工程工地。

  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荥阳孤柏嘴山湾,于2005年9月开工,计划2010年竣工。穿黄工程穿过黄河南岸的薛村遗址和北岸的陈家沟遗址,考古任务十分繁重。

  记者在穿黄工程南岸荥阳薛村考古发掘现场看到,一边是考古工地上星罗棋布的墓葬和紧张工作的考古人员,在不远处是穿黄工程大型机械的隆隆轰鸣,一些开挖的区域考古工作留下的痕迹还清晰可辨(右图)。

  一边进行发掘,一边进行施工,能保证文物考古工作的顺利进展和发掘质量吗?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吴尚之介绍说:自工程开工以来,由于大量的文物未能发掘,考古区域不能按原定施工计划开工。尤其是薛村遗址所处工程部位,施工难度高,开挖深度大,最大挖深达57米,施工任务十分繁重,按施工规划该部位应为最早开工区域。穿黄工程建管部和施工单位与文物考古部门、移民部门多次协商后决定调整施工计划,暂缓考古区域的工程施工,全力配合考古部门进行文物发掘。建管部提出了“宁让工程进度受影响,不可使文物遭损坏”的口号。

  薛村遗址计划发掘面积为两万平方米,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在原计划考古发掘区域之外又不断发现需要进行发掘的文物,到目前为止,实际发掘面积增加到4万多平方米。为了给文物保护工作让路,穿黄隧道进水口开挖区等进入停工状态,直到近期,在考古发掘完成之后,该区域才恢复施工。

  穿黄工程建管部积极动员施工单位全力配合考古发掘工程,征调工程机械帮助考古部门进行文物发掘,并且随叫随到,大大加快了考古部门的文物发掘进度。考古部门在不影响考古发掘的前提下,对考古区域分阶段分片区进行发掘,发掘完成一片就移交施工一片,力争减少工程损失。

  在陈家沟遗址发掘工程中,文物部门与参建单位相互协调配合施工。由于北岸工程沿渠道路从陈家沟遗址穿过,而工程一开工就有大量机械要通过沿渠道路进场。在此情况下,考古部门对沿渠道路范围内的考古发掘采取措施,集中力量,先行勘探,先行发掘,发掘完成后及时移交施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说,配合穿黄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在速度、经费等方面打破了常规,边挖掘边施工,但还是严格按照考古规程来操作,尽可能全面提取历史信息,保证考古发掘的学术水平。

  考古发掘挖出很多重要发现

  穿黄工程涉及的薛村遗址、陈家沟遗址都是去年先期开工的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今年继续进行考古发掘。薛村遗址位于荥阳市王村乡薛村村北,遗址地处邙山南麓,北距黄河约0.8公里。遗址发现于1987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从遗址中部穿过。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黄工程,2004年9月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做了调查、试掘工作,2005年开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做正式抢救性发掘。遗址现存面积为50万平方米,干渠占压面积2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薛村遗址已发现夏、商小型聚落,发现夏至早商时期的灰坑、窖穴、祭祀坑等共计约460个,房址7座,陶窑12座,水井13座,墓葬5座,二里岗时期地质活动形成的地堑遗迹两处等。出土精美的骨锥、骨簪、骨铲等骨质文物,反映夏商宗教活动的卜骨、羊牲、牛牲等,石铲、石刀、石斧、石镰等各种石质生产工具共2000多件。另外,发掘墓葬450多座,以汉墓为多,次为唐墓,另有少量隋墓、宋墓、金墓及明清墓葬,出土随葬品4000多件。其中以彩绘陶器和釉陶等陶器为多,另有少量的铁器、铜器和玻璃器。唐代墓葬从初唐到晚唐年代序列基本完整,出土有石质和砖质的墓志、瓷器、红陶俑和白陶俑以及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模型明器,其中有白瓷马一匹,精美异常。

  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正在发掘的考古工地上墓葬分布非常密集,充分证实了“葬在北邙”的历史现象。史料上记载,北邙古墓“十墓九空”,考古发掘证实了这一点,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没有被盗的墓葬。

  考古专家介绍说,根据遗存的时间早晚和空间场景的变换可将薛村遗址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上层文化时期该遗址为一小型聚落;汉代以后沦变为墓地,一直延续到现代。

  薛村遗址的发掘,为探讨夏商文化的演变、夏商政治势力的更替、夏商聚落间的等级分层等提供了科学的资料。该遗址墓地从西汉晚期开始使用,历东汉、隋、唐、北宋、金、明、清,纵向时间跨度大,时代序列较为完整,为研究邙山墓葬区的形成、发展,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演变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工艺水平和先人的聪明才智。

  穿黄工程北岸的陈家沟遗址位于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西北、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渠491公里处。去年5月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目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温县陈家沟遗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已进入尾声,发现厚度3米至7米的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5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连续叠压。发掘出各个时期的灰坑1100个、墓葬128座,东周时期房屋1座、陶窑9座;出土陶、骨、石、玉、蚌等各种质地的器物500余件,并有少量宋代瓷器和唐、宋及清代铜钱。

  据介绍,这处遗址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经历西周、东周、汉、唐、宋、元、明、清时期,时间跨度4000余年,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以东周时期为主的古村遗址。该遗址对复原当地历史文化面貌、研究东周时期手工制作工艺有极高价值。

  □首席记者张体义文通讯员蔡强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