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青报:假新闻 只要有人看 假的说成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1:13 四川新闻网

  报上有一则几百字的社会新闻,登在并不起眼的角落,说的是某小区一位居民家里养了一只神奇的鸽子,它能在空中不时地翻出漂亮的筋斗。一般的读者看了,至多一笑而过,并不会去深究:那鸽子到底能不能翻筋斗?它又是怎么翻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翻的?一次到底能翻几个?而电视台的记者、编导反应可就不大一样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只可以吸引眼球的“鸽子”!

  不少电视新闻,多半是报纸(网络)新闻的画面版,而且当日新闻当日抄,奇闻趣闻竞相抄。“鸽子新闻”刊出的当天,那只神奇的鸽子就开始遭罪了,显然它和它的主人都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在四五家电视台记者轮番登门采访、拍摄之后,那鸽子翻筋斗时突然一头从半空中栽了下来。它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大世面?什么时候一天之内有过这么大的运动量?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记者采访的扎堆,其实早已是新闻界的“潜新闻”。重大新闻、重点报道,我们有集体采访的惯例,而现在一个突发新闻的现场,往往也集聚着许多异口同声的记者,媒体的竞争激烈于此可见一斑。无疑,良性的竞争应当提供给受众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而现在吵架、斗殴、骂街乃至两车的小型碰擦,常常都会在同城的所有电视频道同步播出,这是怎样一种浪费与折腾!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去年唱响全国之后,今年国内电视频道的选秀热全面升温,这与几年前热衷“电视搞对象”如出一辙;民生新闻在南京打响后,也引发了全国各地的民生新闻热,你也“零距离”,我也“零距离”。新闻节目的同质化,已发展到题材雷同、重复的“同题化”。

  本地一位青年男子在母亲身患重病之时,毅然决定“捐肝救母”。此举是省内第一例,记者们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可以大做特做的新闻资源,先是平面媒体的记者一番狂轰滥炸,报道见报后,电视台的记者又立即跟进,同城所有电视频道新闻、专题栏目的记者一个都不少。因为母子俩刚刚动过手术,急需休息,医院工作人员见势不妙,只得想出“排队挂号”的招。医院放行了,母子俩又“罢说”了,他们前一天已经被报社的记者折腾得够戗,有关“捐肝救母”的每一个细节,都复述了若干遍,他们早已没有了再说的兴趣,更没有力气。记者们还不罢休,又死拉硬拽要医生、护士讲讲……

  当采访成了“忽悠”,记者与小品演员乃至江湖骗子也就相去不远了。我知道,这些所谓民生类的题材,往往有高收视率的回报,所以电视台的记者、编导乃至制片人乐此不疲,可是,一个细节、一句对话,重复几十遍是个什么滋味?

  收视率崇拜所引发的问题,除了人所共知的低俗化之外,还有题材的边缘化、城市化和内容的娱乐化、同质化,而同质化的背后,不仅仅是折腾与浪费,还有新闻本源的失真。

  电视台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前不久,当地有报纸报道称,为让孩子提前一年上学,年轻妈妈9月1日前扎堆剖宫产。朋友带上机器赶到医院,一接触产妇才知道,纯粹是医院方面的炒作(据说,去年就这么“炒”过一回,可能尝到甜头了)。可电视台的记者们抱着“既来之,则采之”的原则,大肆“忽悠”病床上的产妇,希望她们按照指定的框架,尽可能流畅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身体虚弱的产妇们经不住记者的死缠硬磨,只好言听计从。当晚,人们便从各大频道的新闻节目里看到了如出一辙的报道:为让孩子提前入学,年轻妈妈扎堆剖宫产。

  我的朋友断然放弃了这个选题,但是他说,如果要他揭示那则新闻背后的真相,他没有勇气。都是同行,人家得报道有鼻子有眼,他一个人去较真,以后还怎么面对大家?

  [稿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云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