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我们有话要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2:00 光明网
郭立场

  关于大学,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在这个海量信息充斥的时代,每时每刻,此处彼处,都有太多正面负面的信息,与大学有着这样那样的瓜葛。高等教育,一再走进我们的视野,高等院校,也一再成为我们争论的对象,高校毕业生,更是成了舆论瞩目的焦点。

  “这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关键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有问题。”在18日于中国科技大学

开幕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2006”上,中国高校校长群体中的“少壮”派代表人物、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再次语出惊人:“作为研究机器人的学者,我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一名校长,我更担心中国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机器人,甚至是‘病态’的机器人。”(《信息时报》9月19日)

  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是莘莘学子憧憬的人间天堂,是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否就是要有面积超大的校园,在校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学术论文发表多少篇?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出现,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不再是一独立的“学人之社会”,而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已不是“象牙塔”,而是众望所归的“服务站”了。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所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也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不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说没有塑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遭遇尴尬,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哈工大为例,据报道,哈工大年均招生约3750人,其中每年都有25名左右的新生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些新生受到网吧毒害,整体素质有所下降。而高年级学生在就业等压力下,大学还没毕业就像一个小老头,缺乏年青人应有的纯真和灵气。大学生最担心什么?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公布对北京、上海等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就业,逾九成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目标,8.3%的学生曾想过轻生。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薛涌在《大学属于谁》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训练技能的场所,应“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还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

  大学不再神圣,“读书无用论”随之而来,有的学校甚至多数学生选择放弃高考。这些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而读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引导人、鼓舞人、感染人,学生则是被培养、引导、鼓舞和感染的对象。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我们提倡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及自由的发展,但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了当初的目的,把孩子培养成机器人,甚至是“病态”的机器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