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公共政策应走向与“媒体民意”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3:40 国际在线

  作者:胡湖

  公众通过媒体与决策部门的互动,应该说,是越来越紧密了。而社会力量、公众利益等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强度越大,其公共性、公平性就越能确保。

  又一个公众话题闯入媒体视野!广州城市交通发展纲要(草案)上周五公布,公开

征求民意,各大媒体均以显著篇幅进行了报道。可以预料,民间声音———公众意见会通过媒体“放大”,最终成为决策者的参考。

  公共政策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直接影响公众生存状况,历来备受各方关注。其出台之前必热论熙熙;出台之时,定纷议攘攘。这些声音实际上都是各个利益群体意见的传达。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本质上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假若一方声音缺失,政策博弈必然有失公平、公正。

  因此,提供一个让各种意见充分表达的平台,至关重要。令人欣慰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与开放的广东,这几年,媒体在许多公共政策正式出炉前,担当起了集聚各方民意的角色,并显得越来越频密、娴熟与自信。洛溪大桥收费问题、广东高考改革问题、广州狗患问题、目前正在报道的广州新医保方案问题……凡此种种,莫不成为媒体话题,引发街谈巷议,各种声音如潮。可以说,由于公共政策的民生性,以关注民生为己任的媒体,早已自觉将其列入信息传播的“议程设置”———这已然构成“广东媒体现象”。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一个公众话题一旦化为媒体议题,必成社会焦点。也许正是这种“议程设置”的千钧聚焦,其声音才无法为社会忽略,其彰显的舆论与民情,才可能成为决策者决策的参照。事实上,目前广东、广州许多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吸纳了“媒体民意”。最典型的个案是广州洛溪大桥的收费问题。它画上句号,发端于媒体之舆情,终止于民意之采纳。

  公共政策变成公众话题,话题声音变成决策参考,公众通过媒体与决策部门的互动,应该说,是越来越紧密了。而社会力量、公众利益等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强度越大,其公共性、公平性就越能确保。

  无庸讳言,民间声音不可能完全被决策者吸纳,事实上,求全也是不现实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声音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声音的吸纳也总会囿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条件未成熟,难以强求。但公众经由媒体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互动,这种趋势无疑值得期待,令人鼓舞。

  媒体是社会意见的沟通器,也是社会情绪的疏泄器。当今社会利益冲突明显增多,和而不同成为现实选择。媒体积极参与,更有效地反映民意疏导民意形成公意,更有效地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的妥善协调,推动公共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实际上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共政策的制定如何与媒体互动,是一个恒久的课题。

  来源:羊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